第一百一十八章 何以见得?

大鉴宝家 庾乐 1190 字 9个月前

大家定眼望去,是一件形似古代小船的物件,比巴掌长一些,高度七八厘米的样子,船头的位置,穿了一个孔。

“文房宝物。”陆繁开口道。

也就是古代书房会用到的东西,这种物件,现在遗留下来的比较少,所以收藏难度会比较大。

“文房?能用到船吗?摆设品?”这回,连黄文斌都有点蒙圈。

如果说杨茹是古玩行的小白、菜鸟,他黄文斌也好不了太多,连半桶水都没达到,顶多就是这两三个月的恶补,了解了一些基础。

老吴笑着开口:“确实是文房之宝,叫砚滴,你们不认识很正常。古代写字要磨墨,那么就离不开水。想要磨得一手好墨,更是要控制好注入的水量。那么,问题来了,用什么来控制这个水量?古代没有精准的量杯。”

得!这么一说,大家也就都明白。

说到底,这个玩意的作用,就像量杯一样。

“古人的书房,就是一个宝库,讲究太多。磨墨、写字、绘画等等,都有一套专门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往往会做得很精致,以至于可以把玩。放到今天,也就是艺术品。”陆繁说道。

不得不说,古人对读书很重视,在这一块上面,投资可以很大,不会觉得浪费。

他给黄文斌这两个菜鸟解释,在一开始,汉代的时候,文人用的是蛙盂加水磨墨。

古人研磨时加水是直接用蛙盂,人们在使用中发现,用水盂往砚里倒水时,往往水流过量,于是出现了便于掌控水量的器物,这就是砚滴。

事实上,砚滴的出现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

兴起有关。

最迟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水盂,人们在使用中发现,用水盂往砚里倒水时,往往水流过量,于是出现了便于掌控水量的器物——砚滴。

“这也叫水注,因为它有嘴。有些砚滴是没有嘴的,那种叫水丞。”陆繁说道。

“看这很精致呀!”黄文斌又看向老吴。

老吴知道黄文斌心中所想,无非就是怀疑这件有可能是个宝。

“木头挖出来的,没什么特别,表面的油漆,把雕工完全遮掩,看不出什么艺术感来。”

老吴还有话没说出来,就是这木头看上去也不是什么好木头。

如果是好木头,通常都是不会用油漆的。这毕竟是用来装水的东西,木头遇到水很容易腐烂,所以涂油漆这种行为可以理解。

嗯!听到这话,黄文斌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