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规律,在决疑辨伪中就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元代瓷器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牙;正德瓷的回文和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书;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这些都表示了突出的时代特征。
“总听你们说瓷器的胎釉,其实都是什么?”胡硕好多专业名词都听不懂。
陆繁跟他解释,所谓的胎,就是瓷器的本体,用泥弄出来,最初始的状态,就是瓷胎。至于釉,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一种连续的玻璃质层,或者是一种玻璃体与晶体的混合层。
“胎质不像是康熙年间的。”老董有点糊涂起来。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一般来说,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质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清朝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
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
他认真看了一会,还是认为是一个仿品。
“是仿品!”最后,老董还是下定论,相信自己的判断。
陆繁没有否认,点头:“确实是仿品,但它属于清末的仿品,放到今天,依旧是古董。看这里就知道了。”
他指着一个花瓶的一个位置,根本就是现代能弄出来的。
老董举着放大镜,又看了一会,最后脸色变了几下,沉默了十来秒钟,才承认:“应该是清末道光时期的仿康熙洒蓝釉瓷器。”
“嘿嘿!那就有意思了。就算是仿品,它价值依旧不低,毕竟洒蓝釉烧制的成功率不高,存世量不大。如果是明朝的,那就不得了,可惜!”李修珉开口道。
“刚才不是说洒蓝釉瓷器以康、雍、乾时期的制品为最佳吗?”胡硕又问。
“有这么说过吗?清朝洒蓝釉,确实以康、雍、乾时期的制品为最佳。然而,明朝洒蓝釉只存在十年左右,所以存世量相当少,目前只发现三件明朝宣德洒蓝釉瓷器。”
说来好笑,这种瓷器的问世,竟然是皇帝的一时贪玩。
当年宣德皇帝迷上了掷色子的赌博游戏,下旨要求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一种专门玩色子用的瓷器。御窑厂的工人不敢怠慢,经过艰苦研制,创新地烧制出了洒蓝釉碗。
而这位皇帝驾崩之后,洒蓝釉就开始停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