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原来,这罗惠卿也不是外人。
他母亲年轻的时候,曾是咸阳韦家的奴婢,后来被卖到了罗家,四个月就生下了他。
这明显不是罗家的种,人家罗家也不做这冤大头,等他稍大些,就把他卖给了戏班子。
韦公子当即心头一颤,又问他母亲的姓氏,罗惠卿说:“家母姓吕。”
“什么?”韦公子大惊失色。
他想起来了,罗惠卿的母亲,正是因为与他私通,被他母亲卖到罗家的婢女。
也就是说,罗惠卿是他的亲生儿子。
当时他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好不容易挨到了天明,又赠给罗惠卿许多财物,并劝他改行。
然后,就谎称自己还有别的地方要去,等回来时再带罗惠卿走,狼狈地脱身而去。
回来是不可能回来的,任谁遭遇了这种事,一时半会儿也无法面对。
后来,韦公子被派到苏州做县令,当地有个有名的乐妓,叫做沈韦娘。
此女娴雅美丽,韦公子一见便十分喜爱,当夜就把人留了下来,颠鸾倒凤,不知天地为何物。
情到浓处,他戏谑对方:“你小字韦娘,可是取自‘春风一曲杜韦娘’吗?”
沈韦娘告诉他,“不是。我母亲是苏州名妓,十七岁时遇到一个咸阳来的公子,和您同姓。
两人情到浓时定下婚誓,公子留下一支金鸳鸯做信物,如今还在呢。韦,其实是我的姓。”
韦公子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他心怀侥幸地看了那金鸳鸯,羞愧得无地自容。
因有罗惠卿这个前车之鉴,傅玉衡看到这里,还有一点欣慰。
毕竟做歌妓不是什么好营生,若是沈韦娘也能趁机得一笔钱财脱离苦海,岂不是因祸得福?
至于她和韦公子实为父女的事,反正韦公子也没脸说出来,谁又会知道呢?
哪知道,这韦公子不做人,或者说是封建时代对女子总是更加苛刻。
他竟然一杯毒酒,把沈韦娘给毒死了。
当时傅玉衡就倒抽了一口凉气,差点没把手里的书给扔了,嘴里骂骂咧咧,“虎毒不食子,这姓韦的,真不是个东西!”
当时他还小,不知道封建社会的残酷,只是单纯觉得都是自己的孩子,韦公子处理得也太不公平了。
凭什么对罗惠卿,就给大量钱财,还悉心劝其改行;
对沈韦娘,就只是羞愧了一下,转头就定下毒计,将人鸩杀?
等他长大了明白的时候,已经把这个故事抛到脑后了。
也是如今隔世再望,才更能体会到沈韦娘身为女子,生在这个时代的悲哀。
原著里的沈韦娘结局已经注定,他作为一个看客,纵有千般心思,也是无能为力。
如今终于轮到他来书写剧本了,自然要修改一番,给这可怜的姑娘一个好一点的结局。
他把那金鸳鸯改成了鸳鸯钗,给韦公子唱曲那天,沈韦娘正好戴在头上。
因着沈韦娘的母亲实在美丽,韦公子一看见旧物,就想起了旧人,当即就出声询问,避免了父女祸乱的悲剧。
韦公子虽然膈应自己的女儿成了歌妓,但想到当年温柔多情的旧人,他难得生出几分柔软心肠。
他当时不动声色,暗地里却把人赎了出来,远远地找了一户清白人家,给足了钱财,充做是那一家的女儿。
无论如何,沈韦娘总算是有了一个正经的身份,不用再于欢场上强颜欢笑了。
不过,这个聪慧的姑娘却并不感激他。
因为她从韦公子的行为中,已经猜了出来,这就是那个明明许下婚誓,却又一去不回,令自己母亲郁郁而终的罪魁祸首。
如果不是韦公子背诺,她本可以生来就是清白人家的好女儿。
如今韦公子不过是在她受尽苦楚之后,再把她应得的东西还给她,凭什么要她感激呢?
只盼日后山高水长,再不相见。
原本的故事里,他毒杀了沈韦娘,并拿钱财贿赂戏子乐工,让他们帮忙处理尸体。
他自以为天衣无缝,却不想沈韦娘虽身在风尘,却是个蕙质兰心的好女子。
她日常结交的也都是达官显贵,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就联合起来,告到了巡抚那里。
韦公子惊慌失措,拿出所有钱财行贿,但还是被罢了官,理由就是浮躁,行为不检。
改了沈韦娘的结局之后,他又不想让韦公子好过,索性就安排他误伤了知府家的公子,被知府找了个由头,罢官了。
这个时候,他才三十八岁,仕途就已经断送了一半了。
刀在身上扎了个透明窟窿之后,他才真正开始反思自己从前的丑陋行径,决心在家里闭门思过。
然后他才猛然发现,自己虽然妻妾成群,身边却连半个儿女都没有。
思及香火传承,他就想过继叔父的孙子。
但他叔父十分不齿他的行径,认为他那一脉都品行不端,不大乐意。
他好说歹说,叔父终于松口,却也明说了:过继给你可以,但要等到你老了之后。
那意思很明显,就是不相信他能把孩子给教好了。
韦公子一怒之下,想把罗惠卿给接回来。
这个时候,曾经被他用来压迫别人的封建礼教,终于像是回旋镖一样,命中他的胸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