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小傅的格局 说笑间,何玉已领……

只要不过分,他素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可下一刻,傅玉衡却跪在地上,真正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陛下,臣之所以先抄了一遍,是想以陛下的名义,将这份手稿刊行天下,让天下文人都能见识到阳明先生的风采。”

天子一怔,“你真的愿意把这份手稿传出去,让所有文人都能学?”

“是。”傅玉衡郑重地点了点头。

天子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意味不明地问:“你可知道,我原本的意思,是要将这份手稿收录石渠阁,作为皇室传世经典的?”

傅玉衡道:“陛下的心思,臣不敢妄自揣测。臣只是做臣想做的事而已,还望陛下恩准。”

天子道:“你大概还没明白我的意思。收入石渠阁的典籍,外人轻易不得见。

到那时,你手中这一份,就会被天下文人趋之若鹜。为了一观这份典籍的真容,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巴结你。”

傅家是什么底子,天子可太清楚了。

原本他也以为,傅玉衡抄录一份,为的就是借此提升家族的地位,扩大自己在文人之中的影响力。

对于这种心思,天子是持赞赏态度的。

虽然他不喜欢热衷权势的驸马,但年轻人嘛,还是有点追求的好。

再者说了,书生造反,十年不成。

只要傅玉衡不想着染指兵权,和多少文人交好,天子都不会在意。

可是,如今看来,他这个三女婿,倒是颇有格局,比大多数文人都强得多。

傅玉衡笑了笑,“臣素无大志,若非陛下看重招为驸马,这辈子也就是个做乡绅的命。

陛下如此大恩,臣一直无以为报。如今好不容易得了机会,便是臣生性懒惰,也不得不勤勉一回,报答陛下知遇之恩。”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当然了,报答陛下只是其一,其一便是臣自幼家贫,全家省吃俭用才能共臣读书。

饶是如此,想要读到良师大儒注解过的典籍,也不得不焚膏继晷,借书抄录。

臣自己淋过雨,便不自量力,妄想给其余寒门学子撑上一把伞,略尽绵薄之力。”

天子听罢,感慨不已,亲自把傅玉衡扶了起来,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

“贤婿,你有这样的想法,便已经比世间大多数人都强了。”

更重要的是,傅玉衡要做这样能收揽名望的大事,却是以天子的名义,可见他当真是天生的逸士高人,不慕世俗虚名。

“你想做就去做吧,朕这里再赏你一千两银子做本钱。若有人阻挠此事,我会为你做主。”

傅玉衡大喜,“多谢陛下!”

随着新鲜出炉的寿宁伯走出皇宫,他封爵的原因也一并传了出来,并像风中柳絮一般迅速扩散开来。

京城大多数人都只把这件事当个故事来听,还有人找到了傅玉衡捉到白龟的池塘,拿着钓竿鱼网等去碰运气。

但那只白龟早已经开了灵智,对这种情况大约也有预料。反正后续无论去了多少人,都没有在那池塘里找到一只乌龟。

大约过了半个多月,这些找白龟的人也都消停了。

不过这些人消停不消停的,也没人在意,上层的目光都放在了翰林院那帮老学究身上。

如今林如海还在做翰林呢,傅玉衡从他里得到了第一手消息。

“你头一天进宫,第一天几个大学士就联名上书了,请求进入石渠阁,瞻仰一番那部手稿。”

彼时他与傅玉衡两个,正坐在槐梦斋的小书房里,面前的桌子上备着香茗,还有七八个香瓜大的碟子,每个碟子上面都放着不当季的水果。

比如蟠桃,比如柿子,比如柑橘,比如鲜枣。

最夸张的是,离林如海最近的那个碟子里,放的竟然是五枚荔枝。

傅玉衡调侃道:“怎么光说几位大学士呀,林兄你就不想瞻仰瞻仰?”

“想。”林如海非常坦然,“我这不就来找你了?”

虽然傅玉衡留了副本的事还没透露出去,但林如海似乎已经笃定了,他一定会留。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如果是他,怕是连原稿都想匿了,怎么可能不抄录副本?

想到这里,他压低了声音说:“你也太傻了,那样的好东西,留做传世之宝也足够了。”

可见对皇权最敬畏的,永远是底层的普通百姓。

这些分割皇权利益的贵族们,遇事最先想到的,反而是自己家族的利益。

其实这也难怪,远的不说,就说林家。

他们家前朝就是官宦世家,虽然没出过三品以上的高官,但前朝覆灭之前,也已经连续三代为宦了。

后来义军蜂起时,他们家仍有一支做着朝廷的官,林如海祖上这一支则是投靠了义军。

人丁稀薄,也不耽误他们两头下注。

结果已经显而易见了,朝代是改换了,前朝的官宦世家到了新朝,依旧该科举科举,该做官做官。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当然会把家族利益放在报效朝廷之前了。

傅玉衡却摆了摆手,“林兄的意思我明白,只是我却觉得,若是后世子孙无能不肖,留再多东西又有何用?若是代代皆有玉树生于庭中,留再多东西又有何用?”

如今他已经实现了阶级的跨越,整个傅家拥有的资源,已经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