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名叫田亮的山东的掌柜此时露出了一副亲热的表情,声震如雷,在座的每个人无不双耳发蒙。
可以看出这个山东汉子的气量室友多足,当然这里所说的气量不是所说的气度,而是单纯的从字面意思
上所说的,用大白话说那就是一个人的肺活量。
“对呀,田老哥,我也是前几天跟随老高他们的商队来到西域来办点事情,其实这么说起来也是很巧,我也是山东人士,算起来我们也是老乡呀!”
李隐此时也有些意外了,虽然他在门前听到田亮的谈话,也从言语间听出了几分现在山东省的一些口音,但是毕竟这是这里是唐朝,距离现在也有接近两千年的时空跨域,他也不敢确定这里的口音是不是和后世的相同。
幸好的是,李隐从田亮的口中得到了答案,看来山东之地虽然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但是文化习俗和后世相差不是那么大,毕竟是孔子故里,可以说山东之地自从战国开始便一直作为本土文化最为纯洁的地方。
虽然到后世,山东作为一个人口大省,但作为华夏文化中心的地位却显得有些落寞了。
在小邓同志提出了所谓的“先富带动后富,走向共同富裕”方针的指导下,北上广深纷纷发展开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也不出意外的得到了强化。
的确,这种试点模式的确极大的推动了华夏的发展,但人们只记住了“先富带动后富”方针,而却忘记了最后那一句话才是邓老的苦心和初衷。
人才就是生产力,这句话放在任何地方都没错,就是目前的大唐太宗皇帝也成为了重视人才的典范,他和魏征间的恩断情仇一直到后世都一直被人津津乐道,这足以证明,人才的重要性不亚于任何东西。
时间发展到两千年以后的华夏,人才的重要性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对待人才的培养方面却显得让人无语,或者说是除了北上两地所有外地考生心理的痛。
曾在新世纪开始的某几年,直隶的考试也参考全国卷,考试内容和大多数省份一样,但最后的结果去令人感到诧异,相同的考卷,相同的成绩,直隶考生可以凭借户籍优势进入全华夏最好的水木大学和京都大学,而其他考生则诧异的进入华夏二流学府。
再或者,李隐记得自现代意外的来到大唐的那一年,相同的考卷,庄里省七百分仅能进入一所一流的学府,并不能进入超一流大学,而作为同省份的晋省,
身为最高分的省状元却能进入超一流大学,相同的考卷,相同的成绩,晋省状元放在庄里省勉强能够进入一百名。
更或者,曾有统计机构做出了这样一个研究统计,各个省每年进入水木大学和京都大学最多的学校,直隶省四所大学年进入数超过一个中等省全省的人数。
这等等的一切,并不是要反对什么,仅仅是作为吐槽,希望智慧的领导者能够重视这个问题,能让同样寒窗苦读十年的学子能够得到认可和满足,而并不是因为你的户籍而认为的划分三六、九等,这样就违背了邓老的初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