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陆?【钦天观气,灾象伤合】

唐门 卧枕江山 1629 字 6个月前

九龙鼎的传说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然而自到了元代之后其踪迹却突然失踪,尽管世间仍有此鼎的传说,但是却再也没人能够说出它的所在之处的真实之地,有人说此鼎已经随着战火被损毁,也有人说此鼎被某一位势力大的人夺得,从而藏在了一个任何人都找不到的地方,更有人说此鼎已经随着几百年前的某一位成仙的道人飞升成龙,从此不再是凡间之物,各种传说在世间传来传去,久而久之,其真正的藏身之处却无人知晓了,仿佛真的消失在了人世间一样,想要求得的人求而不可得,成为了一个任何人都无法解开的秘。

九龙鼎又名真龙鼎和南海擒龙鼎,乃是南海观气士的镇派之宝,相传乃是观气士的老祖宗在成就神仙之道的时候打造的一个能够观天下真龙气息和气运的神器,得了此鼎,不仅能尽窥天下龙脉之所在,而且还能够得知真龙和龙气之间的关系,从而得知天下气运运转之道,才有机会掌控天下,成就天子之身,也许

这种传说太过的浮夸,虽然真正的用处达不到传说中所讲的那样,至少能够达到一半儿吧?真是如此,那也是世间少有的宝物。

当年九龙鼎被太原太守李渊所得,其以九龙鼎为辅,与当时上百个势力逐鹿中原,这才有了以后大唐的繁华盛世,之后被宋太祖赵匡胤所得,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也就有了富庶多财的南北两宋王朝,蒙古灭宋之后,进驻中原,从此成为天下共主,然而这九龙鼎却在这个时候彻底失了踪迹,自从元代建立之后,由于蒙古人对其也不是太过的依赖,就没有对九龙鼎大张旗鼓的搜寻,九龙鼎这才摆脱历代统治者的掌控流落到了民间,从此不知所踪。

然而,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和最后一个劲敌陈友谅争夺天下的时候,这九龙鼎却被陈友谅所得,朱元璋从身边的谋士刘伯温的口中得知此鼎妙不可言的功用之后,打败陈友谅之后这才将其收入了自己囊肿,自此建立大明朝,将此鼎从此供奉在了钦天监,并从天下各地搜罗来了许许多多的南海观气士,让他们用此鼎纵观天下气运调集,来改变大明朝的气运,虽说九龙

鼎没有更改天下气运和龙气的神秘功效,但是却可以给管理天下的天子一个借鉴作用,让其能够根据其所感应到的天地法则扩大天子统御四极的重要底线,用皇权来达到调集王朝气运的功效,可谓功不可没。

钦天监,乃是掌管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的机构,其并不是只有大明王朝一朝所以,往前推算千年自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只不过名字不同罢了,当时被称为太常,所属有太史令掌管天时星历。自隋朝之后秘书省所属有太史曹,隋炀帝后改曹为监,唐初,太史监扩充为局,重要性往上提了一级,改为太史局,嗣曾数度改称秘书阁、浑天监察院、浑仪监,或属秘书省。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又复改为太史局,仍属秘书省,安史之乱之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称司天台。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初年改为司天监,北宋神宗元丰年间经过改制之后,司天监改称为太史局,同时期的辽国南面官成为司天监,后来的金国则改为司天台,都属于秘书监。蒙古统一天下之后建立为元,成为太史院,其余司天监、回回司天监一同并置,各司其守,自明初

以来,仍然沿置司天监、回回司天监,后旋改为钦天监,设立监正、监副等官职,又分为天文科、漏刻科、回回科、历科四科。由于历法关系农时,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变和人事的变更有直接相关的对应关系,所以钦天监正的地位十分重要,乃不可缺少和随便忽视的存在,这在王朝统治者的严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又有本监官既不得改迁他官,子孙世业,非特旨不得升调、致仕。如有缺员,由本监逐级递补的诸多限制,情况很是特殊。

已经到了深夜,不过平时早已经熄灯无事可做的钦天监此刻却是灯火通明,不说上千根蜡烛将整个机构照的亮如白昼,却也相差不远,每当这个时候一定会有关于星象的大事儿发生,不然绝不会如此。

此时钦天监内有许多人进进出出,这些人除了在此地当差的官员,还有一些不想管的其他官员出没,他们仿佛有很急的事情要去做一样行色匆匆。

观星台,雷池极地。

一座有人头一般大小的红色圆鼎立在雷池的最中央,其四周是一圈又一圈共有四十九圈粗如儿臂一样的

白色蜡烛,这些蜡烛此刻早已经有人点燃,将整个观星台照射的通明如昼。

有四名身着统一白色麻衣的老者分别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面对红色圆鼎席地而坐,他们手中结着古怪的法印闭上眼睛一动也不动,宛若四尊雕像。

观星台大门有杂乱的脚步声传来。

不久之后,年轻皇帝朱允炆在几个挑着宫灯的小太监带领下往这里来,他身旁则跟着一名老者和一名穿着钦天监监正官服的中年男子。

朱允炆脸上此刻很是严肃,此刻也顾不得皇帝应该有的姿态,走起路来比前面的几个小太监还要快。

前面的几个小太监见皇帝走的如此之快,他们也提高了速度,也许走的速度太快,手中一项稳稳的宫灯四处摇曳起来,将整个进入观星台的直道上的路面映照的暗影乱晃,只见几人的身影在凌乱的灯光中四处乱窜,给本来肃静的钦天监凭添了一种诡异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