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治罪。
杨都督是忠臣,得按照程序来。
他们身为南京的官员,受大明皇帝所托为他管理这座城市,但面对逆党的进攻,却坐视那些勋贵开城迎降背叛皇帝陛下,虽然不能说同谋,但这个失职也是少不了的,所以统统滚到一边去待罪吧!然后杨都督担负起原本他们的责任,为了更好的整合力量保卫这座城市,他不得不进行一些改革。
在南京城内打破旧的两县制重新划区,就按照过去的五城制划五区,户籍上也不再有限制……
过去南京城的户籍很繁琐。
本地民籍,匠户,尤其这个的数量极多,朱元璋是传统思路,匠户分区居住,每行都在自己的坊,南京城内手工业十八坊。
还有军户。
还有商户的聚居区。
在他那时候的确井然有序,但到现在两百多年过去早一塌糊涂了,大量流民涌入这座城市,早已经冲垮过去的秩序,而民间工商业的极度发达,让坊的界线名存实亡,此前也一直在不断地改革,一直改到现在开始实行保甲制。
但原本的坊也没取消。
想要真正建立有效行政体系,而且还是军政合一的,那就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区对应军,一个区组建一个民兵军,区以下把旧的坊也罢,字铺也罢,保甲也罢,统统都推了。然后从县衙拿出图来,也就是县衙户籍册里的原始档案,大明的户籍管理就是画地图,多少户在一幅地图上,这个图就是最基础的划分。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是如此,城市內多少图构成坊,郊区多少图构成厢,乡村则多少图构成都,说白了就是一个地图集一个基础行政单位。
那么这个图就是最明白的。
然后根据各区的图数,再继续分为五个都,一个都组建一个民兵旅。
然后再继续分。
都下面就是街,以临近的街道来命名,一个街一个民兵营。
然后是队。
到队一级就不再往下分了。
最终五区二十五都一百二十五街六百二十五队,但过去的军民商匠甚至乐户乃至奴籍统统取消,无论过去是什么,现在都是一个统称……
公民!
不再有高低贵贱之分。
区长兼民兵军长,都长兼民兵旅长。
这个杨信直接任命。
街长和队长自己推选,先推选出队长来,再由队长们凑在一起推选街长或者民兵营长,不过杨信会给他们派训导官,训导官配属到队。主要是教他们军事知识,救护甚至救火等基础知识,当然,还有一个杨信不公开支持但默许的,就是给他吸收那些狂信徒。
于是在原本的三十个旅……
实际上很快经过筛选,最终保留了五个军五万多人,在这五个军的基础上,杨信又得到了五个民兵军。
他自己的家丁不算。
家丁们主要任务是配属到这些军和民兵军里面做骨干。
五个正规军负责守城。
五个民兵军负责城內秩序和后勤支援。
这不算多。
这时候南京城内的市民数量保守估计也得超过一百五十万,甚至很可能突破两百万,十万青壮算不了什么,尤其是现在属于围城期……
当然,这样说有点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