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外面的世界Ⅱ

风在身后 悲龙 3023 字 9个月前

外面的世界2

说起m28的来历,还有一段颇为惊心动魄往事。

上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冷战加剧,美苏两国开始了疯狂的军备竞赛。虽说嘴上很硬,但面对以苏联红军为首的华约百万装甲部队的压倒性优势,美国人也知道凭着自己和北约的那点防御力量是根本无法阻挡住华约军队的疯狂推进。只有有效的迟滞住苏军推进,集结反击力量才是关键。考虑了半天,五角大楼终于拿出了一个方案。使用核地雷、核子火炮来阻止华约庞大的装甲集群。

按照美国人的构想,如果苏联红军发起了进攻,那么驻欧美军以及英国莱茵军团、西德军队将在空军的掩护下,不惜一切代价的死守,这其中最主要的战术手段就是在二线防御阵地上,每隔数公里就布置着的核子火炮小组。

这些战术核武器也就是些小玩意,一种装有小型

原子弹的重型无后坐力火炮。当面对苏军的铁甲洪流时,北约部队将使用这些小玩意配合防御支撑点,对苏联红军的进攻部队形成迟滞,将战线稳定在法德边境,等待从美国本土、英国、法国而来的后援部队。

美国人想到了,俄国人也不是笨蛋,在‘is-2斯大林’重型坦克的基础上也鼓捣出了‘2a3聚光灯’型406毫米核子自行加农炮、‘2b1奥卡’型420毫米核子自行迫击炮。大家都跟疯了似的,随时都是准备核大战。

两个超级大国一心都是想着准备核大战,将对方炸回石器时代去当原始人。美国人除了将各作战师改编为五群制核子陆军师(冷战初期美国所采用的一种师编制方式,后淘汰)之外,还研制了多种战术核武器。

在这些恐怖的杀人利器当中,大卫·克罗克特m28/29(前者为轻型,后者为车载重型)核火炮并不是最好的,甚至因该炮射程太近、易遭受空中袭击及容易被敌方缴获等缺点,很快被淘汰出局。当然

,说它是一无是处也不准确,m28/29仍具有独特的显著特色。

轻便,灵活,操作简单…等等或许也是因为这些原因,m28/29虽不是最好的战术核武器,却能成为其中声名最大的一款。尤其是可伴随步兵活动的轻便型m28,更为声名显赫。

说来也巧,大卫·巴顿的爷爷老巴顿,当时正在美国陆军驻德集群某团部任职。当然,在当时一个黑人是不可能进入核子火炮小组的,老巴顿另有重任,而且是关乎整个团部生死存亡的关键岗位——厨房!老巴顿是个手艺不错的厨子,而且是个颇具浪漫色彩的厨子。当然,老巴顿并不认为这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而且很以自己能战斗在这一岗位而深感自豪。

老巴顿其人个性鲜明,在其服役部队中即以敢作敢为著称,尤其是那张无所顾忌的大嘴更是人所周知。最为让人记忆深刻的,还是老巴顿对那个臭名昭著的‘铁幕演说’极为推崇,更是温斯顿·丘吉尔极力吹捧的‘遏制共产主义’的忠实追随者,并且极度鄙

视那位叼着大号烟斗的独裁者、自由世界的最大障碍——斯大林同志。

在老巴顿眼里,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所领导的北约是不可战胜的,所有的斯拉夫杂种都会淹没在美国杨基们所制造的蘑菇云中。而大卫·克罗克特核火炮更是被老巴顿所衷心爱戴。由此,也不难猜测其唯一孙子名字的来历。

当然,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悠悠岁月,除了被他牢牢印在脑子里的终极武器之外,老巴顿早已将这些陈年旧事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不是神通广大兼且无孔不入的记者努力挖掘,老巴顿还能不能想起来都是个问题。那些记者倒也没过多纠缠于此事,他们更感兴趣的还是大卫·巴顿那四分之一的日耳曼血统。

相比于政治,桃色和浪漫更合乎大众的口味,有女人谁还会去注意那些黑心政客所热衷的政治。于是乎,老巴顿是如何俘虏了那位从东德逃过来的老婆,才是媒体和大众所亟待了解的,这或许就是老巴顿被称为‘浪漫厨子’的根本原因吧。至于其中的细节真

实与否,谁又会去在乎,浪漫的美国人享受的是那个…呃,那个啥!

现如今老巴顿的孙子一鸣惊人,再加上那个名字,以及大卫的脾性很有些其终极原型、美国边疆开发中的传奇人物大卫·克罗克特言行无忌的铁血风范,另外还得加上威力强大的核子火炮,才最终成就了m28这个蕴含着血腥的昵称。

或许在美国杨基的潜意识里,更多的则是希望大卫·巴顿能像真正的m28一样‘火爆’,最终重树本属于美国人的辉煌。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m2子’感冒,《纽约时报》的某位新丁在其头脑发热的时候,兜头浇了大脑发热的大卫一盆冷水。

赛后由主办方组织,初具雏形的美国田径奥运代表团中热门人物媒体见面会上,《纽约时报》那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派新丁记者毫不客气的向大卫·巴顿展开炮击。

“…你对为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田径运动,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运动员毫无理性的言词是否合适?对

第一位同时打破100、200米奥运、世界纪录的名将大放厥词是否感到愧疚?对一位冒着残废、甚至是终生无法回到田径场这种危险,为信念而战的勇士肆意污蔑有没有感到过羞耻?…”尖锐刻薄的言辞,令大卫·巴顿颇感无从应对。

其实话说回来,大卫·巴顿并不是没脑子,更不是有了资本就两眼朝天的主儿,其一言一行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在心理上打压对手,最好能激怒对手。对有可能成为其最终对手的每个人更是了如指掌,否则他也不会去注意销声匿迹一年多的牧羽。

但那位年轻气盛的新丁记者并不打算体谅大卫·巴顿的良苦用心,更不指望他会做出什么完美的回答,为盖伊、博尔特、牧羽等人说话,除了出于记者的良知之外,不能不说还有着借机抬高自身身价,树立雇主公正形象的深层原因。

在随后的时间里,这位名叫斯科特·索维尔的新生派记者将大卫·巴顿远远的抛诸脑后,专心对付风情万种的女子跳高新星海伦·列娜去了。而同样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