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领导,您可能也听说了,公务车制造公司这几年,因为管理和质量上的问题,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在车上,卢中华对吴昊介绍道。
“怎么会这样呢?不瞒您说,对公务车制造公司,我还是有所了解的,我在的那时候,通过上市融资、收购、引进新技术等行动,启动了华夏企业境外融资第一案。
那时候,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务车品牌下线,随后公务汽车和倭国汽车合作推出轻客,一度占据国内商用公务车市场的领先地位;
而随着把国际奢侈品牌汽车引进的成功,让公务汽车处于华夏汽车的市场地位;
那时候,公务汽车公司,作为唯一的自主汽车品牌出现在日内瓦车展上,这是其他汽车企业无法企及的。”吴昊说道。
这段历史吴昊是不会忘记的,那时候,自己正好在省里。
“老领导,您说的没有错,不过,正当业界理所当然地认为公务汽车公司将成为华夏自主品牌的领导者时,公务车制造公司,已经走下坡路了。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有一条,就是缺少研发能力,是它的一大败笔。
虽然后来公司开始转变思路,试图引入国际品牌先进的发动机技术,使其真正投入到公务汽车公司制造中去,使公务汽车公司成为唯一一家以技术换家用的汽车企业,实现了华夏汽车工业来‘市场换技术‘的夙愿。
说起来,这个思路也不可谓不对。正是基于这个逻辑,公务汽车产品确实有亮点时刻,这也使得公务汽车成为华夏汽车企业‘市场换技术‘发展逻辑的典型代表。
然而由于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产品可靠性差,使得公务汽车模型的亮点时间短暂。即使在那几年和公务汽车新车型的开发轨迹是高度一致,基本上是上市早表现好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后,销量还是来了一个直线下降。
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务汽车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的弊端不断放大,近年来,主流自主品牌不断寻求突破,但公务汽车日益边缘化。”卢中华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的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