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
李易最想祖母和叔叔李笠一起去上海定居。可是祖母不走,李老太太是典型的中国老太太,言语不多,心志坚定。理由就是祖坟在这,自己没几年好活,死要和丈夫并骨,不能远行。
李笠也觉得故土难离,觉得向阳大院好不容易攒下的基业,不能说丢就丢了,更何况母亲还不走呢。李根走了,他如果再走老太太就膝前无子尽孝了。
李易对这个叔叔从小就有好感,小时候送李易去显通寺的是他,返乡创业鼎力资助的又是他。大明未必难为他祖母这样的老太太,可不一定放过李笠。可奇怪的是万历帝根本没动向阳大院。
这就让李易百思不得其解。当时自己势力远不如今天,万历帝为什么不找向阳大院的麻烦?
后世太祖兴兵,那个光头可是杀了太祖许多至亲。怎么换做万历帝就变了心性了?
其实万历帝不是没打过向阳大院的主意。只可惜向阳大院是读书人学堂,大明读书人的话语权特别重。李易免费教学,教的还是仁义礼智信,这就获得了儒家的认可。
这个时候朝廷不要说搞什么屠杀,就是打压向阳大院,都会引起许多儒者的非议。结果逼得万历帝不得不放弃一些血腥的念头,捏着鼻子认账了事。
李易看到向阳大院的时候,几乎不敢相认了。
向阳坳里,一趟趟青砖瓦房沐浴在冬日的阳光下。一条宽敞的大道直通过去,道上还有一座高大的木牌楼,上书四个厚重大字:向阳义学。
李易捋了捋头发,满肚子疑问:自己这些年没往向阳义学投资啊,这怎么办义学没办穷,反倒是兴旺景象呢?
向阳大院门口,站着十多个人,这迎接的规模和杀胡口、金州府就没比的了。可李易还是远远的就下了马,快步走过去。
他已经看清了,他的叔叔李笠扶着他的奶奶站在最前面,后面是他的大娘和同父异母哥哥李昌、李盛。再后面是李家几个亲属和几个不熟悉的人。金州知府赵信站在最后面。
李老太君颤颤巍巍迎上前,李易紧赶几步,在奶奶面前跪了下去。有些哽咽道:“奶奶,孙儿不孝,让奶奶担心了。”
李易内心里其实是对老太太有些埋怨的。就是老太太不走,连带着李笠不走。真万一他们有个闪失,自己肯定要落个不孝的名声。
本来他是留下李胜礼和一些师弟的,可后来一方面自己需要人手,一方面他也怕无谓的牺牲了自己这些师弟,还是把这些人调走了,只留下这几个亲人支持这摊事。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果然不假。
老太太抚摸着李易的头道:“好孩子,奶奶我不糊涂,这几年一直听人家讲你多了不起,奶奶高兴啊,咱李家列祖列宗也高兴啊。只可惜你爷爷没的早,不知道李家有这样一天。今年过年你得好好上柱
香,磕个头,让他们知道......”
老太太絮絮叨叨半天,李易跪在那,任凭老太太抚乱了他的头发。
自己当年病入膏肓的时候,是自己的奶奶坚决不放弃,最后打发李笠送自己到显通寺,成就了一番机缘。现在自己每天操这个心,操那个心,独独辜负了自己的亲人。
再一想自己就是对父母,又何曾尽过孝?对其他人更不用说尽心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