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李易几个,一个营长管2000人,哪记得李易是不是自己队伍里的。人数差不多就行了,
谁耐烦仔细查。
李易慢慢的吃着粗瓷碗里的饭,吃了一半,看自己背着的孩子吃完了自己那份,眼睛瞪得溜圆,盯着李易吃饭。李易就有些无奈。这真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走路没见你能走,吃饭倒是真能吃。最终,李易只好把剩下的半碗饭给了这孩子。
李胜勇看着高粱米饭里,黑黑的高粱壳。这谁磨的米啊,真坑人啊。我又不是鸡,不需要这么多高粱壳锻炼胃口。
看了半天,食不下咽,干脆把自己那碗饭给了那个大孩子。自己跑到一边,偷偷的吃牛肉干去了。他怕李易发现,把牛肉干都没收了送人,本着财不露白的精神,自己偷偷的吃。
上梁不正下梁歪。李胜勇带来的几个跟班,大鱼大肉早把胃口养刁了。跟着李易假模假样的盛了饭,就把饭给了孩子的父母。也找个背人的地方,享受自己包袱里的美食了。
人家司令要做好事,帮着背孩子,自己又不能抢司令的风头。不过几碗便宜饭,让这对父母吃饱了,倒是可以背回自己的孩子。
这对父母对李易这几个人,加了不少戒心。
几个年轻男人,怎么都没有自己家人?不是拐卖人口的吧?原来孩子不值钱,现在行情不一样了,这一个孩子,到了北方,一样分20亩地呢。
更可怕的是这几个人都不吃饭,把几碗饭都给了他们,这是几个意思?
这对父母诚惶诚恐的吃完饭,就发现不用担心了,因为那几个男人离开了。鹅米豆腐,亏得看得紧,那几个人贩子看看不好得手,找别人去了。
周云泉早规定了,灾民都是估堆划分,不允许挑肥拣瘦。这支迁移大军里,最凄惨的肯定不是这带着孩子的,而是那些老人。
走向运河的路上,已经淘汰了许多老人。可还是有一些人挣扎到这里。这些人脚步蹒跚,跟不上
队伍,就吃不到饱饭。吃不到饱饭,更没有气力,恶性循环,很快被遗弃在路边。李易知道,这些人是没希望走到天津的。
好在粥棚有许多,虽然供饱饭的地方,只给有队伍的人,可是他们可以在别的粥棚混口粥度命。李易下午走得很慢,眼见一个个老人委顿在路边,心里满是悲悯。
一个坐在路边的老人叫住他,道:“小哥,你是读过书的吧?”
李易点头。
这老人从身上解下一个包裹,道:“我是不行了,就在这粥棚边混吃等死吧。这几本书烦你送给哪个读书的孩子吧。书还是要读的。听说那边是开荒团的天下,开荒团最敬重读书人,想有出息,还是要读书啊。”
李易打开包袱看看,里面是《大学》《论语》等十来本书,还有几份过期的报纸。
李易道:“您放心,书我肯定送给一个喜欢读书的人。”
这个年代,一本书价格不菲,可是这东西饥不能食渴不能饮,灾民里谁在乎这个。这个老人不知道走了多远,还背着这一摞书,也许是教书先生,也许是饱读的秀才,纯粹爱书的人,这才舍命不舍书。如果是治世,这样人或者教书,或者记账,赚口饭钱,还是很容易的。可是在这乱世,孤苦伶仃的,想活下去很难。李易很怀疑就算喝粥,他也未必能抢到自己那一碗。
李易背着这摞书上路了。一路上问了几个有书卷气的孩子,都没人要这书。命都顾不过来,谁找这么个累赘背着。
接近京师,路边拿着铁锹的衙役多了起来。这些人都是负责掩埋尸体的。京师重地,人口众多。这些露天的死尸,万一引得疫病爆发,可了不得。
最难得的,是路上用草席围了许多厕所。
这一路上,不论男女,都是路边便溺,就算未婚少女也一样,谁去厕所?又哪里有厕所?斯文是斯文人的专利。这挣扎活命的人,不光没了廉耻心,就连非礼的心思和精力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