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章别传弟子

大明开荒团 燕市酒徒 2049 字 9个月前

南宋时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公元1167年,大儒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开书院会讲之先河,由

此形成以“朱张之学”为正宗的学术传统。1275年元兵攻破长沙,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几百名学生参与战斗,城破后大多自杀殉国。

能培养出以命殉国的学生,这样的书院当然是关心时政的书院。而且岳麓书院地处中原腹地,正是中国核心。天下学子汇聚这里求学,更让书院天下无两。

按说书院和开荒团是有嫌隙的。

李易的老师,大明户部尚书薛通,是岳麓书院的精英弟子,是这个时代,岳麓书院的一面旗帜。可是薛通选择出卖弟子,获取皇帝的恩宠,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

在这个事件里,李易没有什么过错,可是薛通让书院蒙羞,天下士子,多有指责岳麓书院的,怎么不注重弟子的节操培养,见利忘义?

这让最注重弟子节操培养的岳麓书院,百口莫辩,欲哭无泪。

尤其是《中华日报》后,掀起了办报狂潮,

经常有士子在各类报上翻旧账,提起薛通丑事,质疑岳麓书院还有没有资格,执中原教育牛耳。薛通,就成了书院的一块伤疤。

现在百川东流,李易以向阳义学的底子,在上海新办了黄浦军校和青年干部学院。这明显同时走的军政两条路线。

而且这两个学校虽然是新办,但是一上来就先声夺人,黄浦军校在校生已经过4000人,青年干部学院也过了2000人。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学校。李易就是这天下第一学校——黄浦军校的校长,也就是山长。

岳麓书院千年古校,在校生也不过几百。为什么李易一下就能办出几千人的大校,而且人数在持续增长?

岳麓书院的山长叶坤,仔细研究后,心里了然:这李易是大树荫下好乘凉,无非在以利诱惑天下读书人。

读书是为了什么?脱去美丽的外衣,其实就

是为了做官。

在大明,十年苦读,许多人连个童生的资格都未必混得到,更不用说高中举人了。至于进士及第,那都属于传说中的事。一府之地,十年八年出一个,那就是烧高香了。

可是就算进士及第了,就能做官吗?非也。那还得进翰林院做个七品八品的编修一类闲职,慢慢熬。许多人熬了一生,连个县级实官都当不到。

可是李易的地盘,一穷二白,李川以七品知县身份投靠李易,就能火箭般蹿升到正二品的一省之长。李川的同学故旧,许多人都是个穷酸秀才,甚至连个童生都没混到,都跟着李川鸡犬升天,得授实职知县。台湾一夜间,成了李川的天下。

为这事,李汝华曾经进谏过,可李易一笑置之。

李汝华过后思虑再三,恍然大悟:李易的原则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台湾最有权力的不是李川,是隐居幕后的台湾警备团团长李胜江。就算所有官职

都被李川的亲朋做了,李易想拿下李川,也是分分钟的事。现在李易缺治政人才,缺的厉害,才不怕犯这官员互相勾结的忌讳,直接让李川自己打理台湾了。

估计用不了两年,李易有了新的地盘,就会把李川和他的亲朋故旧,分流到各地为官。李易真是好手段。

虽然有人说,无论辽东还是安南,或者台湾,都是蛮荒之地,做官没意思。李易的九品官制度也不如大明的名正言顺。

可是不论怎样说,李易给出的是实打实的官职,给出的是让人羡慕的高工资。你不愿意投靠李易,那你先熬着,多的是文人想去。

结果这天下学子还是如同过江之鲫,汇聚到了李易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