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实在看不下去,就去找李汝华,希望李汝华和李易反映反映,是不是对这些部门,投入太过了。
李汝华哈哈大笑道:“你们糊涂啊,咱司令有通天的赚钱手段,每日价就愁钱怎么花,没看上海国际贸易城预算5000万两白银,现在奔一亿两白银去了吗?陶远山、徐光启和陆新他们,能花钱才是能耐。估计有朝一日他们不会花钱了,恐怕司令就要把他们撤职,换会花钱的上了。”
这一番话传到陶远山等人耳朵里,几人对李易感激涕零,最后的压力也没了。真是甩开膀子——花钱!
年底一算账,仅仅是陆新的蒸汽机实验室,就花掉670万两白银。
当然也是硕果累累,蒸汽机试验部表面上是一个部门,李易看了一下,居然申请了170多项专利。什么铁管接缝技术,什么铁板铆接技术,什么冶
炼渗碳技术,什么蒸汽纺织机技术。。。。。。林林总总,任是李易见多识广,许多技术也莫名其妙了。
李易知道,这里肯定有许多技术是走错路了,也会有许多技术不实用。但是无所谓。只要技术累积下去,量变必然形成质变,中国必然会是科技第一强国。
徐光启的科学院成果出的很少。李易知道,徐光启是需要时间累积,他并不急。
可是徐光启不这样看。
年前李易接待的人多,他这二品大员,就干脆晚上跑到李易家里,一个劲儿的表示自己愧对李易的厚待。
李易一个劲儿的解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科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让在旁边倒茶的任月“噗嗤”一下笑出声来。
两人都被笑愣了。
任月道:“别停,别停,你们继续。我就是感觉你们这样子,好像是李易做了什么错事,不停的
向长者做解释和检讨。”
徐光启想了一下,果然是李易不停的在给他找借口。这真让徐光启兴起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念头。
李易建议徐光启把一部分农业试验挪到安南的向阳省。那里一年四季高温,正适合研究农作物栽培技术。
徐光启忽然想起一个事,对李易道:“陶远山他们搞了个沉重的大家伙,可以把铁碾成饼的,他们碾碎的石粉,我们种植部的无意中放在水稻田里,有石粉的地方,增产百分之二十多。那种石头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个是不是司令您说的肥料?”
李易高兴的一拍掌道:“对了。这可是大功劳。让你的人去向阳省、太原省、长安省找到这样石头,让陶远山给你们研究出碾石粉的机器,先小片试验,成功了,就在向阳、太原和长安推广。那是我们地盘,咋折腾都行。这可是大功劳。研究成了,给你们记大功,重奖!”
徐光启连叫“惭愧,不敢当。”
李易连说“当得当得。”
化学合成肥料李易不知道怎么搞,可是,这种矿石粉的肥料,在这个时代,已经很了不起了。水稻由于初次接触肥料,自然表现出立竿见影的高产。
李易很是激动,这增产两层以上,可了不起,以后很可能安南水稻熟,天下吃喝足了。
徐光启见李易如此重视这种肥料,很受鼓舞。毕竟也算无意插柳柳成荫,出了一个成果,貌似司令还很看中。赶紧告辞,琢磨如何生产化肥去了。
十二月十五日,李易又到江边,迎接他的本家——大明都御史李鋕。
李鋕对于他这个借光的子侄,日理万机的李易,能到江边接他,很是受用。
等到了馆驿,李鋕也不休息,立刻提出有要事和李易密谈。
既然是密谈,陪同李易的李汝华等人就纷纷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