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皇一派求的是安稳,可怜巴巴的提出:让黎皇先离开是非之地,保住皇室血脉。
不过大家对这个提议嗤之以鼻。往哪走?大家替你卖命呢,你先跑了,那怎么行?再说安南现在政权混乱,南有阮家,北有莫家,西有武氏,东面来的是海盗。四面楚歌你说走,哪有你黎皇立足之地?
此一时彼一时,海盗可不是蒙古和大明的大军,从北面陆路万里迢迢的打过来,他们可以一路向南逃跑的情况。
郑松攒足精神,回到朝堂,就看见这乱哄哄的局面。心下不悦。这都火烧眉毛的时候了,还互相扯皮,就不能以国事为重,有点儿爱国情怀?
大家发现郑松走了进来,也渐渐的停止了争
吵,很快就鸦雀无声,望向郑松,等郑松拿个主意。
郑松缓缓的坐在黎皇旁边。
已经20年了,黎朝皇帝的位置不再是唯我独尊,而是并排两张椅子,一张就是郑松的。黎皇是象征性的领袖,真正掌握实权的,是旁边的郑松。
这已经不是中原历史上的垂帘听政,而是赤裸裸的剥夺了皇帝的高高在上,剥夺了皇帝的一言九鼎。
也有很多人颇有微词,郑松都打发走他们,去另一个世界去提意见了。郑松觉得自己是一个大大的忠臣,自古少有。虽然上一任黎皇被自己杀了,可是这一任黎皇不还是好好的坐在这里?自己并没有取而代之。
郑松很明白文臣武将间的关系。
文人主和,武将主战,自古皆然。
和谈才能彰显文人的价值,谈的好都是文人功劳,谈的不好,都是武将无能,才造成谈判被动。
开战才能扩张武将的权力,弄得好来个军管
,武将就是一个小皇帝。
后世之所以对民族英雄岳飞有很多非议,就是因为岳飞拥兵自重,把他的占领区变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税收不再上交国家,反过来国家让他打仗还得另拨军费。
大宋朝廷里的文臣一扒拉算盘,发现养岳飞一支军队的成本,比和谈给金国的利益高十倍。而且这只军队领导干部任命,国家根本插不进去手,已经成了彻底的私家军队——岳家军。
反过来岳飞倒要干涉政府官员任命,甚至皇位的传承也要指手画脚,这事关大统的事,也是你一个武将干涉得了的?谁给你这外臣干涉皇位权利的?这不杀何以平民愤?
许多人被书本蒙蔽,以为杀岳飞就是奸臣秦桧一人所为,其实是整个朝廷共同谋划。全体大臣都额手相庆,终于除掉了一个奸佞。
就算是韩世忠,也就是问问秦桧:这岳飞是什么罪名杀的?秦桧回了个“莫须有”,也就没有下
文了。甚至韩世忠连个愤怒的表情包都没发。
至于秦桧本人,也觉得自己所为天人可鉴,忠心可表,哪想到他死后若干年,这事会翻案,他自己弄个白铁无辜铸佞臣的下场?
如今郑梉和郑椿这两派,正是都怀着借机上位的心思,郑松心知肚明。可这两个人都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自己这位置早晚是他们的,他也狠不起来。他现在迫切想知道的是:这些海盗最终目的是什么?
是为钱财而来?还是果真如郑梉所说,为灭国而来?这可是需要不同的对付方法的。不弄清楚这个,什么决断都下不了。
如果这些强大的海盗,只为钱财而来,这倒是好办。破财免灾,和谈就是唯一出路。不然打得山河破碎,就算打退了海盗,也是得不偿失。
可是真如郑梉所说,来的是大明开荒团,那就只能决一死战。因为他们所图是土地,是灭国,还哪里有什么退路。
可关键郑梉也是推测出的结论,自己还是万
般谨慎,探探海盗虚实的好。
郑松决定,先弄清楚海盗目的,再决定下一步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