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闯军分裂

说实在的,能够留下的,基本是一些能够有点用,但是不用吧也不会有什么问题,能够点缀生活,却又翻不起什么风浪的。有能力的,就得想退路,但是招安肯定不是最好的退路。

说了这么多梁山的故事,其实并非是为了拼凑内容,而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从这群人放下锄头拿起刀枪那一刻,他们就没有回头的路了。可能他们有一位前辈,之前总是干这种投降的事,干出经验了。也没什么事。

不过你分投降的对像是谁,如果是遇到杨鹤那样除了招安没有别的手段的人,那么接受招安就等于去度假休息,等休息的差不多了,还可以继续拿起刀枪来造反。

然而饶安却不是这样一个容易接受投降的人,他现在面对变民军的政策就是,首恶必办,胁从重办,你抵抗到底,我就要干掉你。你投降,我依然要干掉了。

对于这一点,有些人可能会不理解,说不是杀降不仁嘛。说不是常遇春是因为杀降才会四十岁就英年早逝的吗。你饶安既然是熟读了史册的人,应该知道这个概念,也应该知道以德服人心战未上的道理,怎么会重蹈杀降的覆辙呢。

这只能说是此一时彼一时,在那座山就唱哪首歌。诸葛亮七擒孟获收服其心是一个好办法,诸葛亮占据益州从严治理也是一个好办法,因为情况是不一样的,不能用一样的办法去对待。

正是因为当时的变民军,投降只是一种暂时的策略,基本上投降和再次反叛的时间的相隔都不会时间太久。可能习惯成自然,官军和变民军都已经习惯了。

然而终究有人是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潜规则的,这样做的第一人是洪承畴。洪承畴,号亨九。这个名字如果对于明清历史有了解的话,一般都是能够了解的。

他在进士考试中,考得了二甲第十二名。按说这个名次是可以进到翰林院去做编修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偏偏就是没有去成。但对他来说,这并不见得是坏事。

没去成翰林院的洪承畴就这样去了陕西,做了一名县太爷,他人缘看来是相当不错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估计也是个熟悉官场规则的人。因为没有十年的时间,他已升任正四品的陕西参政,这个官职,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

基本上如果没有其他意外的话,洪大人的最终结局是,熬到从三品的按察使,或者是正三品的布政使。最后光荣退休。但是历史是没有如果和假设的。

在王嘉胤派兵进攻陕西韩城的战斗中,洪承畴带着自己的家丁和几个衙役就去了。结果让人大跌眼镜,韩城顺利解围。洪大人就此知道了自己的能力,不是做学问。

去陕西的时候,他带着很多的书,韩城战役以后,他丢掉了所有的书,开始研究一门真正的学问,那就是战争。他的研究常常是理论和实践能够相结合的,这是因为他每次都是以少胜多。而且从来不讲究游戏的规则。

顺便说一句,当年给李自成和张献忠当过大哥的王嘉胤,在面对洪承畴的时候,忽然不知道怎么的就怂了。然后就想要投降,洪承畴说,好啊,投降吧。于是就摆了一桌子,要请王嘉胤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