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里应外合

饶安是知道山海关有多少家底的,只是忽悠着别人说多罢了。如果真的有几万人的话,那么可能对盛京城的攻打都不需要拖延到现在。

那么是什么给了袁大人的勇气,用这八千人对盛京发动了进攻,要知道自古以来都是攻城的不如守城的占据地理优势。就是不算这一点,中原地区的步兵,也没有办法和清军的游牧骑兵抗衡。

难道说袁大人见到白龙分队久去不归,心中着急之下,才发动了这样的一场进攻,这也不太能够说的过去。家底有多少,还得看当家的。袁大人是一个能算账会算账的人,再说他对自己的白龙分队应该是有足够的信心的。

那么如果不是因为袁大人的贸然行动,就肯定是接到了朝廷催促进军的命令。肯定是那个杨嗣昌又在搞什么鬼了。杨嗣昌这家伙,再加上兵部尚书陈新甲,人称小杨嗣昌。两个人肯定是沆瀣一气的。

虽然沆瀣一气不是什么好话,但是饶安对杨嗣昌确

实印象不怎么好,因为高起潜害死了卢象升,虽然杨嗣昌不是参与者也不是策划者,但是他默许了高起潜这样干,只是因为他和高起潜有着共同的利益。

在任何时候,利益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是不太重要的,这就是朝廷里很多大员的逻辑。虽然这个逻辑相当混蛋,却也是相当的现实。饶安不喜欢杨嗣昌,却又不能把杨嗣昌怎么样,现在的杨嗣昌,依然是东阁大学士,人称杨阁部。

当然,这一次,他是误会了杨嗣昌,在这次出兵的策划和定论上,杨嗣昌几乎都没有出场,朝堂之上一直都是户部尚书毕自严和崇祯皇帝在一问一答。而毕自严显然不是一个决策者,他关心的只是户部那点事,也就是打仗需要耗费的粮秣和军饷的问题。和崇祯考虑的不在一个层面上。

换句话说,崇祯完全是乾纲独断,没有征求内阁大臣的什么意见。正在饶安不得其解的时候,王大凿的一句话,解开了他心中的谜团。这位被俘的步军衙门千户,为了自己的性命得以保全,是把自己知道的竹筒倒豆子一样的往外说。

他说的很多话都是求活命的话,没有什么价值,只有一句话有用且贴谱,心不在焉思考着问题的饶安就是听了这句话,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句话就是“据传,棒子国也早就暗中和大明在联络了,这一次的进攻,棒子国也派了两万精兵作为先锋。”

当时听到这句话,不仅仅是多尔衮和多铎有些感到意外,就是饶安也有些差异,棒子国一向是扣扣索索的算计着过日子的,这一次竟然为了帮大明打仗,一次性就派出来了两万精兵,他一共才有多少兵力。

略一思索,他就明白了这次进攻的实质了,一次虚张声势的佯攻,正面袁应文能够控制的部队绝对没有宣传中的这么厉害。不然的话根本就不需要宣传,只需要玩命的打就行了。

棒子国的参战应该也是真的,但是不同的是,绝对不会有所谓的精兵两万那么多,要是棒子国的国王这么靠谱的话,棒子国完全没必要依附于清廷这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