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招降策略

这个故事篇幅略长了一些,不过崇祯还是很明白的。所以他拿出这八万给袁应文并不是一时之间的心血来潮。而是希望袁应文在加官进爵捎带还有食物奖励的鼓励之下,一鼓作气。把事情办妥,不留下什么后遗症。

当然,袁应文和殷正茂并不一样,他是一个相当称职的合格的边帅,同时也是一个合格的大明大臣,他除了自己的俸禄之外,几乎是不取分文,也绝少有什么应酬。这一点应该也是崇祯这样大方的考虑原因之一。

毕尚书的舌头终于缩回去了,因为一直在外面毕竟是会很难受的。但是作为一个管理财政的户部尚书,他竟然提出了一个很靠谱的,兵部堂官才会提到的问题。

他问崇祯,“皇上准备怎样去安抚多尔衮和多铎两兄弟?以及他们的部属,臣斗胆,说一句不恭敬的话,这样兵人吃马嚼的,也是一个大的花销。而国库的存银,已经捉襟见肘了。”

其实这个问题既然一个省部级的尚书能够想到,就已经早就在崇祯的考虑范围之内了。崇祯很难得的莞尔一笑说,:“毕爱卿,你是三句话离不开没钱,不过,朕取的也是你这份老成谋国之心。对于多尔衮等人,朕已经有了恩旨。”

说着,崇祯命令司礼监秉笔太监石文怡宣读了早就拟好的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前由外藩处得知,卿二人意欲来归,朕心甚为欢喜。特命礼部郎中赵小荣前往宣旨。诏封多铎为奉国将军,领辽东招讨使,命多铎为奉恩中尉,领辽东招讨副使。待回京见朕后,再行加封。其部属员仍归节制。钦此。

这圣旨上,其实算是打了一个太极拳,封官倒也是封官了。不过这官封的并不算是太大,但是也并不算小。算是给留了一个很大的余地。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虽然奉国将军和奉恩中尉的品级都不能算高,只是三品级别的爵位。但是一般不加封给外姓。只是赐给皇族。一般亲王之子封为郡王,郡王之子封为国公,国公之子封为将军或者中尉。

这里的中尉不是军衔,而是一个爵位。当然你说这样可能会伤害多尔衮和多铎的自尊心,也并不是没有可能。毕竟人家在皇太极那边,还是世袭罔替的亲王,怎么到了这边,连个国公都不给,只给个将军中尉之类的爵位。这显然是有点伤自尊。

不过,这是给后面的加封留有余地,如过一开始就封爵太高的话,就没有什么别的可以加封的了。现在封国公的话,如果立了功呢,你怎么着也得给个郡王吧。这事就不好说。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爵位后面的官职其实是很有诱惑力的。什么官职呢,一个是辽东招讨使,还有一个是辽东招讨副使。这实际上是等于承认了多尔衮兄弟在辽东地区的军事地位。另外让他们仍然节制原来的部属也是一个很能安抚其心的策略。

不得不说,崇祯的智商是很高的,而不是像外面传的那样是个二杆子性格。这种又拉拢,又不一下子给足够好处的做法,是着实的被很多皇帝所热衷和使用的。

因此每当我想起来很多书上有人在黑崇祯,我就有点想不通,觉得这样的人不是真糊涂,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过我宁愿这些人是真的糊涂,因为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一件相当不害臊的事情。而真糊涂基本上是可以挽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