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史册的记载就是那样,自己作为一个历史系的学生,史书那样写,自己就只能这么读。自己是没有办法来改变历史的,因为历史的长河中,所有人的人,所有的事情,都是沧海一粟。就像杨慎那首词写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自己唯一能够改变的,是眼前的事情。饶安喜欢读明月的书,明月的观点是,在大明的崇祯时代,大明已经到了悬崖边上了,有人想往上拉,有人想往下踹。往下踹的人有很多,比如李自成、张献忠、皇太极之流,往上拉的人却不多,比如孙承宗,袁崇焕、熊庭弼、王化贞等人。明月以为,如果大明的人物分为三类的话,那么第一类是决定性的人物,就是能决定一个王朝是否能够生存下去,第二类是重要人物,就是能够延缓这个王朝的寿命的那种,第三种就是鸡肋人物了,基本都有点用,但是不用的话问题似乎也不大。
明月认为,像袁崇焕这样被传唱千古的人物,综合实力分析的话只能够算是第二等次的人物,其他各种或许是第二等,或许是第三等,这些人不能够给历史改道,只能在历史的大道上一路狂奔。真正的一类人物,只有一个,那就是孙承宗。他是能够改变历史和挽救大明的人。
对于这样的说法,饶安曾经深以为然,但是从他穿越到大明时代的日期来看,对他是一个比较大的打击。因为这一年,是崇祯十二年,而崇祯十二年,应该说是个流年,因为这一年,天雄军全军覆没,卢象升战死。而卢象升之所以去以卵击石的原因是,他得到了孙承宗的死讯。
唯一的一个一类人物在饶安来到这个时代的时候,正好离开。饶安不知道,如果按照那样的分类标准,自己能够被划入第几类。但是还是那句话,选择了天空,就等于把自己交给了地平线。
因为饶安始终坚定着一个信念,就算是不能在全局的范围内决定什么,就算不能够改变历史,也要在这小小的地域之内,发挥自己所有的光和热。他现在眼光是哪里?没错,是山海关,把山海关外围肃清,把城防坚固,粮饷齐
备,能够抵御外敌,就是成功。吃掉一部分就是一部分。
从这个想法来看,饶安不适合和史道临、黄道周等人合作,因为他们太过于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而理想和浪漫是不能抵御如狼似虎的敌人的。只能用刀枪。
说到刀枪的时候,就不能在文中有所释疑。饶安曾经和史逸文交谈,说过,如果能够以战争换取和平,把清军赶回关外老家去牧马放羊,射猎为生,就自然再好不过,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准备全歼来犯之敌,赢得彻底的和平。
这一段在文中体现的是饶安的思想,有看官私下和笔者聊到这些的时候说,作为一个青年激进派的饶安,是否仇视少数民族?答案肯定不是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是肉终归是烂在锅里的,怎么打也脱不出一个华夏地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