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一想之美

不过有一点也要额外补充一下,由于笔者的常识性失误问题,在之前的章节里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漏洞,那就是大明朝官方使用的字体问题,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一直说的是篆体,其实不是,当时的通用字体应该是繁体的楷书。而篆体,只是多用于官印和私人印章,这一点是一个大的失误。再次我们不得不感谢之前章节里提到的史牢头,是他及时的纠正了这个问题,让我的文能够正常的写下去,不至于见笑于大方之家。

好的,那更正完毕,赵大人的行文也写完了,饶安上面盖上了自己的百户印信。家福拿着这封信,到了三十里外的驻军行营,找到了备操军驻军校尉,李覆。这位李大人也是很懂事,接到信没二话,带着一百兵丁就来了。

饶安和这位李校尉见了礼,然后大致说了一下情形。李校尉也是三十不到的年岁,比饶安还年长一岁。两人很快就以兄弟相称了。李校尉看着这一地的尸体,问了一个很关心的问题,:“饶安老弟,你的属下都驻在何处,不妨都叫来,一同清理,岂不是省力一些。”

面对这个问题,饶安只用了一句话就让李校尉的舌头吐了出来,“这都是我自己干的。”一个人,单挑二百人,身体上没有收到任何伤害,对方却被团灭。这样的战力,李覆自问了一下,自己是绝难达到的,所以人家是边军部队,能够和清军的八旗进行一次顽强的战斗,而自己的部队,名字叫听着就不怎么硬气,备操军,只剩下在人家剿匪过后,来打扫战场的份了。

想到这里的时候,李覆不由得发出了一声叹息,但是他很快又觉得自己庆幸了,因为自己是预备役,是二线部队,所以不用担负什么繁重的作战任务,虽然

在山海关驻扎,却不属于边军,所以其实距离真正的主战场很远,而且待遇也是相当的不错。这又何乐而不为呢。换句话说,只要山海关边军不是全军覆没,被大清的部队给团灭,那么山海关到北京沿线的部队都是安全的。

并不能责怪他有这样的想法,其实在那个时代,真正能够说的上以身许国的人,是少之又少的,这是那个时代的局限,可是我们真的不能去苛责哪一个人怎么样。有句话叫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是我觉得,人不畏死,那是不可能的。生命只有一次嘛。所以在之前的章节里我们说过,挺过去了的我们佩服和敬仰,没有能够挺过去的,我们鄙视,但是同样理解。

这个战场很快被打扫完毕了,这些残肢断臂被集中到了一个场地焚化,全部变成了一缕青烟,骨灰也没怎么保留,全都倒入粪池了,据说起到了有机肥的作用。更绝的一点是,饶安甚至把他们的锄头都给集中了起来。

要这些锄头干什么,饶安给出的解释是,可以把这些铁给融化了,铸造点箭头什么的。自己的袖箭的箭头也不需要什么好铁,而且,自己剿匪缴获的这些铁来做自己袖箭的箭头的话,还有不少的纪念意义。

这让李覆很有感概,感慨饶安真的是个过日子的人,袁大人手下有这样的将领,是袁大人的福气,谁要是嫁了这样的丈夫,也是谁的福气,太会过了。

赵钧在自己的家里设宴招待两位客人,他是一个退休在家的大理寺少卿,大致是从三品文官,再说年纪也在这里了,理所当然的就坐在了上首。饶安和李覆一边一个作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