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嵩本还想问什么,可是他已经看见门内有
一人走来,只见他带着头巾,留着长长的胡须,穿着和自己一样的素布衣裳,身材不高不瘦,也就常人模样,这人是王猛吗?
只听那侍从对这人说道:“这位就是乐侍郎。”
这人闻言,不禁开始上下打量着乐嵩,过了好久,才开口道:“乐侍郎前来拜访,我等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乐嵩道:“乐某不请自来,若蒙王公不怪,已是万幸,怎敢怪罪王公。”
这人道:“乐侍郎请,王公正在前厅相候。”
这人果然不是王猛,也是,他一个小小的侍郎,怎值得王猛亲自去接。
乐嵩道:“请。”
乐嵩随着这人走到前厅,见到王猛站在厅中,见乐嵩进来,走上前去,说道:“这位想必就是乐侍郎了,请坐。”
乐嵩细细打量了一番眼前之人,只见他身材虽然魁梧,神色严肃,但却处处透露出儒雅的感觉,让人感到十分随和,这才是王猛。
只听王猛又道:“师兄,乐侍郎深夜前来,想必是有要事相商,还请师兄吩咐下去,没有我的话,谁也不准上前打扰。”
李化道:“师弟请放心。”
说着,李化便走了出去。
方才去迎接他的,竟然是王猛的师兄,这不禁让乐嵩受宠若惊,可是此人既然是王猛的师兄,又为何甘受王猛驱使,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这故事也许精彩,也许传奇,但是乐嵩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这时王猛正襟坐下,说道:“现在厅中只你我二人,乐侍郎有什么话就请说吧。”
王猛竟连一点寒暄的话都没有,便直奔主题,倒让乐嵩有些没有想到,看来今夜,王猛必定会给他很多惊喜。
乐嵩道:“想必王公也知道,如今我大燕正面临强敌,桓温领军数万,已进驻枋头,在下这次入秦,也是奉陛下之命,前来求援的,王公辅相秦王,若能劝秦王出兵,我大燕必有厚馈。”
王猛道:“秦、燕并据中原,常相攻伐,非友邻也,俗语有言,有恶在邻,宜早避之。我大秦避
之尚唯恐不及,何必派军往救,自淌浑水,与晋为敌。”
王猛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但却并不是王猛自己内心真是的想法,这在乐嵩,自然是不知道的。
乐嵩道:“王公此言谬矣,岂不闻彼一时,此一时也,燕之与秦,犹如唇齿,若桓温灭燕,秦焉得久存?若燕、秦结好,共退桓温,则天下之势,犹如鼎之三足,稳且固也!”
对此,王猛自然也是早就十分清楚,但是他心里盘算的并不是与燕、晋成三足之势,而是趁势取残破之燕。
王猛道:“即便如此,我大秦亦不能仅凭三言两语便出兵助战,桓温若退,对燕国来说,自然是好事,可是对我大秦来说,却无半点好处,还会损兵折将。”
乐嵩已经明白王猛的意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不会有无缘无故的帮助,没有利益,秦兵是绝不会动的,幸好,这一次,他带来了好处。
乐嵩道:“不瞒王公,此次在下奉陛下旨意,若秦王愿出兵往救,便献上虎牢关以西之地,这可算是一个大大的好处了吧。”
王猛笑道:“如此,便有五成把握。”
乐嵩疑惑道:“只有五成?”
在王猛心中,那一块土地也许还不值五成,因为那里要想守住,根本就难于登天。但是若加上王猛的劝说,便至少有八成了。
王猛道:“五成已够多了,乐侍郎放心,此事绝不会让你失望的。”
桓温现在已到枋头,邺城危在旦夕,燕国这一次绝对将自己所有的家底都拿出来了,他所等待的时机已经到来,就算乐嵩不来,他也会送李凤一份大礼。
现在乐嵩既然来了,还送来一份礼物,他又何乐而不为呢!
有了王猛这句话,乐嵩的心总算定了下来,只听乐嵩道:“如此,乐某便代大燕百姓,谢过王公大恩了。”
说着,便是深深一拜,王猛道:“乐侍郎不必如此多礼,快快请起。”
乐嵩又道:“在下明日还要入宫觐见,今夜天色已晚,在下就不再打扰王公休息了,乐某就此告辞。”
王猛自然不留,说道:“来人,送乐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