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穆之道:“谢大司马体恤,末将告退。”
不一会儿,郗超便来到了桓温舱中,问道:“明公方才下令所有船只就地停船,可是出了什么大事?”
桓温道:“嘉宾所言不差,正是出了一件大事,据毛将军打探,在黄河渡口处,有数万燕军埋伏,欲拦截我大军,我让大军停船,正是为了商议一下此事该如何应对。”
郗超见桓温脸上并没有半分忧色,似乎已是胸有成竹,问道:“不知明公是否已有了对策?”
桓温闻言,笑道:“我心里的确有一个想法,但毕竟是一人之见,恐有疏漏,还是等大家都到了,再作决定。”
听桓温这么说,郗超也不继续追问,反正迟早桓温自己都会说出来的。
又过了差不多有一个时辰,船舱里已经聚满了人,但桓温迟迟没有开始,只是让众人先行讨论一番。
不一会儿,只听外面通报道:“振威将军、江州刺史到。”
桓温一听,大声道:“快请。”
原来桓温这是在等桓冲,桓冲一到,这场大会才慢慢开始。
桓温道:“诸位方才都讨论了一番了,有什么好的计策,快快说来听听。”
只听一人出列道:“回大司马,燕人欲阻我舟师前行之路,且其人数众多,我军深入其地,不利速战,不如弃舟而行,绕过燕军,直奔邺城,燕中精锐尽出,邺中空虚,可出奇制胜,拿下邺城,则燕人无能为也。”
这是险招,但也是奇招,若是孤注一掷,未必不能收到让人满意的效果,可是这样的招数,桓温能接受吗?
当然不能,只听桓温道:“此计虽有奇利可获,然太过冒险,若一旦被燕人发现,数万大军从后夹击,只恐到时邺城未必拿下,而我大军便难以抽身了!”
又一人道:“以末将之见,不如大军分为两路,一路从水路前行,保护船只,与燕人舟师交战,一路从陆路赶往黄河渡口,袭扰燕军,使其无暇顾及我军过河。燕人无功,必知难而返。”
桓温闻言,稍稍点头,似乎对这一计策有几
分赞同。
桓温笑道:“此计倒是有些合我之意,可以留作参考,还有吗?”
听见桓温询问,又有数人接连说了自己的想法,桓温有时摇头,又是大笑,似乎这些计策都入不了他的眼。
这时,几乎舱中诸将都已经说过了,唯独桓冲现在还未曾发过一言。
桓温问道:“冲弟从进来到现在,还是一言不发,难道冲弟没什么想法吗?”
桓冲闻言,上前一步道:“诸将所言,已言及各个放方面,愚弟也没有什么高于诸将的计策,只是诸将都是从正面思考如何化解燕军防线,何不反其道而行之,或许可以收到意外的效果。”
桓温闻言,眼睛突然一亮,连忙问道:“哦?如何反其道而行之?冲弟仔细说说。”
桓冲道:“既然清水入河,要转一个极大的弯,那为何不先拐入上流,大军从上流下船,便可不经黄河渡口,一样能渡过黄河。”
桓冲的话,不禁让很多人都恍然大悟,如果要寻求最快到达邺城的路,自然是从清河与黄河交汇
处往下流自己行进,在汲郡下船,便可直行向北赶到邺城。
可若是在上流下船,虽说要夺走一段路,但是却几乎可以完全避免与埋伏的燕军相遇,顺利的渡过黄河,这不就十分轻松的将这个大隐患给解决了吗!
桓温不禁大笑道:“冲弟所言,甚合我意,我也想过,若是舟师欲燕人拦截,一时之间,恐难以正面交手,处于被动,而若是在上流下船,奔赴黄河渡口处,与燕军一战,定可出其不意,收获颇丰。”
说到此处,桓温停顿了一下,看了看众人脸上的神情,然后又继续道:“所以我意如下,先分一万精骑出来,从陆路前往燕军埋伏之处,不时袭扰,分其心神,为舟师入河赢得时间。
而舟师行至清水与黄河交汇之处时,全速拐入上流,船上所有将士,从上流下船,以最快的速度奔赴渡口,与燕军决战。”
桓温说完,众人齐声道:“末将领命。”
说完便站在原地,等着桓温继续说下去,可是桓温却久久不再开口,难道他已经忘了还没有下令派谁率军前去袭扰燕军。
这时,一人出列道:“末将斗胆,请问大司马欲派何人率军袭扰燕军?若大司马尚未定人选,末将愿率部前往。”
说话的,正是才在湖陆得胜檀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