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见父亲和母亲过来了,嗲声道:“大哥和三哥和大娘在书房里,爹爹,二哥和王曜练功一点
都不好看,我想去看大哥和三哥读书,爹爹带我去好吗?”
王猛自见了王瑶那可爱的模样,心里怜爱非常,听了这一番话更是乐开了花,哪里还能拒绝王瑶的请求,说道:“好,爹爹带瑶儿去。”
说话间便把王瑶抱了起来,往为几个孩子专门建的书房走去。走了没多久,王猛便问道:“瑶儿怎么不叫曜儿四哥呢?他可比你早一刻出生哦!”
王瑶道:“那我可不管,他明明就是和我一天生的,我才不要当最小的那一个。”
李化笑道:“人家都说小儿受宠,瑶儿怎么还要争大啊。”
王瑶道:“那我不管,我就觉得既当姐姐又当妹妹才好。”
众人闻言,方知王瑶原来是这般想法,不禁都笑出了声。
不一会儿,王猛他们便来到了书房,见王永和王休两人果然坐在那里埋头写着什么东西,王猛也不惊动他们,悄悄的走了进去,将手放在嘴边,做一个噤声的手势,示意王瑶不要打扰他们。
张玉见王猛等人来了,便要起身相迎,可也
被王猛给阻止了下来,意思是想等到两人将文章写完再说。
过了大约有一刻钟,王永便停了笔,不过他好像并不急着交卷,而是在仔细的校对,似乎在检查错漏,王猛看在眼里,不禁连连点头,心想永儿果然不错,能在诸兄弟中起到好的领头作用。
又过了一会儿,王休也停笔了,不过他还没有校对,便直接上前递给了张玉,说道:“母亲,孩儿写好了,请母亲指正。”
张玉接过卷子,说道:“好,我来看看。”
待张玉看完之后,她倒不急着点评,对王永说道:“永儿,把你的卷子给我看看。”
王永闻言,这才上前将卷子交给张玉,说道:“请母亲批阅。”
张玉接过来又看了一会儿,说道:“今日你们的文章我就不做点评了,换你们父亲来看。”
说着张玉拿着两张纸朝王猛走去,说道:“夫君,来看看永儿和休儿作的文章吧。”
王永和王休这才意识到王猛到来,一同转过身去,行礼道:“孩儿给父亲、伯父、二娘请安。”
王猛嗯了一声,将王瑶抱给静姝,便开始看
了起来,他先看的是王永写的文章,开始读起来倒也不觉有奇,与平常十几岁的年轻人的见识也没什么不同,总的来说也就中规中矩。
可是在王猛看到“综上论之,孔子言仁,孟子申义,虽名不同,而实一也,何也?时世异耶!盖使孟子居孔子之世,言仁而不言义,孔子亦然。故法无陈法,用之得时则兴,用之非时则废,此常理也。”之时。
王猛对王永的认识已经发了变化,他发现王永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再只让他在家里学习了,应该让他到外面去见识一下世面。
不过王猛并没有马上就说出来,而是将王永的那篇文章放在了一旁,又看起了王休写的那篇文章。
只见王休所写与王永的内容大不相同,王永写的是儒家典籍,而王休写得却是诸子兵法。别看王休小小年纪,还不到九岁,可却十分喜爱兵书,什么《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甚至是魏武帝所作之《孙子解略》都曾拿来看过。
不过这看是一回事,写又是一回事,王休年纪毕竟太小,文章中多是引经据典,而少有他自己的
见解,与王永所作相比,显得稍有不足。
王猛看完之后,对两人说道:“不错,永儿和休儿写得都不错,看来近来读书都用了功。永儿能不拘泥于经义,散于思考,值得表扬。而休儿爱读兵书,也并非不可,只是兵之一事,最为无形,要想专研得透,还得要用心苦读,善于思变才行,不过休儿年龄还小,能写出如此文章,已算是很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