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能在这几年里能够全力整饬内政,调养生息,不仅仅是由于苻坚和王猛等执政者并力协心,力图强秦,更是因为边境无事,他们掌握住了这难得的时机。
苻坚和王猛正是抓住了现在燕晋相争,无暇顾秦,抓紧时间,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治理,才有了今天的秦中大治。
而燕晋相争的主要原因,便是现在的河南大片土地。当年冉魏覆灭之际,燕国入主中原,几乎得了冉魏全境,只有桓温北伐之时夺取的洛阳及周边城池,尚未被燕国占领。
慕容俊在世的时候,便已经准备大军南征,夺取洛阳,无奈天不假年,不成行而崩。继位的慕容暐虽然年幼,但居辅政之职的慕容恪仍然未尝淡忘夺取天下之事,一直在寻找着时机。
终于在慕容恪平定吕护之后,燕国再无内患。而在此时,他得知晋军把守洛阳的陈祐手下兵马不过只有千余人。
于是慕容恪派刚刚投降的吕护率军前往试攻
洛阳,这不仅仅是要试探吕护,更是要示天下人以诚,显示大燕对前来归降之人,依旧会委以重任。
——当此天下纷扰之时,谁都有时运不济之时,谁不想得遇明主,故而天下各国大多采取招降之策,而不轻行诛灭之举。
这吕护领兵多年,倒也真有些本事,派兵攻打洛阳不久,便使得河南太守戴施出奔宛城,更是数次将陈祐逼入绝境,面临巨大压力下,陈祐只得向桓温告急,请求支援。
终于,在陈祐苦守洛阳两月之后,庾希与邓遐的援军终于到来,虽然只带来了三千人,但守城的话,那也算是绰绰有余了。
其实最重要的不是来了多少人,而是朝廷没有放弃洛阳,依然派人来坚守,给了洛阳百姓以希望。那么洛阳城中之民,便都可以是守城之兵。
由于陈祐坚守不战,吕护想尽了办法,两月之间,仍然没法攻下陈祐死守的洛阳城,而现在晋军援军已到,要想凭他手中的那点兵力攻下洛阳,更是难上加难。
于是吕护便动了撤军的念头,他可不想让这些跟随他多年的士兵就此殒命于洛阳。
晋军援兵到了一月,吕护也数次向晋军挑战,由于援军到了,晋军也不再像以往一般,只是闭城不战。
可是晋兵虽然应战,但仍然只是些小规模的交锋,就如同在试探吕护的耐心一般。
吕护在几次交战后,便开始思索起来,他开始怀疑晋军如此应战,是不是故意示弱,欲待他全军出击之后,再设伏以待。他现在孤军在外,若是真有不测,那他可就再也没有倚仗了。
吕护有了这样的心思之后,便下令军中,准备拔营撤兵。
几日后,洛阳城里。
陈祐、庾希和邓遐正在饮酒高会,此时一个士卒突然进来,像是要禀报什么。
陈祐见那士兵神情激动,问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此失态。”
那士卒激动道:“禀三位将军,燕军撤了。”
陈祐闻言,有些不可置信道:“真的撤了?”
士卒道:“是真的撤了,现在城外已是空无
一人。”
陈祐在确定之后,展颜笑道:“这次吕护撤军,全赖两位将军援军赶来,才得以解洛阳之围。”
庾希道:“吕护还算是有自知之明,不然定让他丧命于此。既然燕军已撤,现在也就无忧了,陈将军也可暂时松心了。”
陈祐道:“吕护虽然撤军,但仍是遗有后患,两位将军不知有何打算?”
邓遐道:“这吕护之所以此时撤军,乃是因为燕军锐气已靡,我等当率军趁机追击,不可错过了这难得的机会。”
庾希道:“敌军虽遁,但恐有埋伏,还是不要贪功的好。”
邓遐道:“将军此言差矣,我等率军前来御敌,至今而无尺寸之功,若此时不争,将何以报朝廷。机会难得,失之不来。”
陈祐这几个月来由于兵力不足,一直缩在城内,现在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他怎么能轻易放过。
陈祐道:“邓将军所言甚是,陈某愿助将军一臂之力。”
现在陈祐都已经如此说了,庾希也不好再作
阻拦,说道:“那事不宜迟,咱们快集兵前往追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