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和戎之术入居塞内

前秦猛士 堪丈几寸心 2325 字 8个月前

燕国虽然在慕容俊死后,经历了一些风波,但总算是平静了下来。

而且在接连的风波之后,燕国的国力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使燕国上下在慕容恪的治理下凝聚力变得更强,燕国的实力依旧是雄据天下的五国里最强大的。

在南边的晋国本准备趁慕容俊去世,举兵伐燕,想要一举收回故土。然而在得知燕国在慕容恪的主持下没有一丝乱像,掌握着晋廷军权的桓温不禁发出“慕容恪尚在,所忧方大耳!”的感叹。

要知道桓温可是一向主张大力北伐,收复中原的主战派将领。他在灭蜀之后,更是一直贯彻北伐,这念头从未停息。

而且就在几年前,在桓温的率领下,晋军北伐收复了洛阳,更是差点就收复了关中,只是由于苻雄占着城坚食足之利,而桓温军中乏食,无奈之下放弃了继续攻下关中。

现在桓温却对时遭大丧占据中原的燕国没有一丝进攻的欲望,因为他知道慕容恪是一个不世出的

人才,而且还拥有百万雄兵,根本就不是那么容易能够拿下的。

何况现在占据关中的秦国也渐渐崛起,实力逐渐强盛,若是这时倾尽国力,讨伐燕国,必然给关中的秦国以可趁之机,这当然不是桓温所愿看到的。

不仅如此,桓温现在权势虽盛,但朝中反对他的人也不在少数,只是因为他尚握有大权,不敢轻动。

若是这次北伐失利,不知道又会发生些什么不可预知的变故,很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以往辛苦建立的威信、基业,瞬间化为乌有,这更是桓温所不愿看到的,所以虽然朝中大臣皆以为中原可图,但桓温这个主帅却并没有按照朝臣的想法,使北伐之业成行。

燕国的风波结束,秦国却突然发生了一件让朝臣感到棘手的事。

常年对秦国北边进行袭扰的匈奴左贤王刘卫辰遣使请降,并且请求入居内地,开垦田地,并承诺春来而秋返。

这消息在苻坚看来,绝对算得上是喜事。因为匈奴居然愿意放弃延续数百年的游牧生涯,主动学

习汉民族的先进的农耕生活。这是以德治国使得刘卫辰向化而来,至少苻坚是这么以为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从匈奴多次率兵侵扰边境的经验来看,他们总是胜则得寸进尺,败则遣使请降,没过多久便又再一次率兵进犯。实在是毫无信用,禽兽行径。

这一次匈奴的请降会不会又是营造一种假象呢?苻坚不得而知,他虽然愿意相信刘卫辰是真心向化而来,但由于他实在有些了解匈奴人的习性,不得不对这次请降有所怀疑。

于是苻坚在一日后的例行朝会上向群臣说道:“今匈奴刘卫辰遣使请降,并请田内地,春来秋返。诸位爱卿以为可准其请吗?”

一人出列道:“微臣以为不可。戎狄性异,不知仁义,若准其入居内地,恐边境虚实尽被窥视而知,则其以后若叛,将何以御之?”

这人正是刚刚被任命为侍中、中书监、右仆射的阳平公苻融。他的话说得并不是没有道理,苻坚也曾想到了这一层,但是却仍怀有一丝期望。

苻坚道:“其虽夷狄,但亦慕中国德化而来,若一旦不准,那谁还会向化而来呢?”

苻融道:“臣以为得匈奴之利小,而使之处塞内害大,愿陛下深思之。”

苻坚知道如果不能说服苻融的话,那么群臣中和苻融一样想法的人也不会支持苻坚。

苻坚将目光投向了位列群臣之首的王猛,见他神色自若,似乎对这件事早就有了想法。苻坚问道:“景略以为,可否准其入居塞内?”

王猛见问,出列走到殿中,开口说道:“臣闻魏绛和戎之术,所利甚大,不如许之。”

苻坚听王猛说完,一阵心喜,心想还是王猛懂得自己的心思,笑道:“那便请景略说说利在何处?”

王猛道:“昔魏绛言于晋悼公,称和戎之利有五,一是戎狄世居塞外,贵货贱地,如此则可以货易地,此得地之利。二是和戎之后,边境再无战事,人民安居,百姓复业,此得人之利。三是戎狄既相内附,则四邻振动,此威慑之利。四是以德和戎,则师徒不勤,战事不起,此养国之利。五是以德怀人,则远来归化之人,必将源源不绝,此强国安民之利。臣以为此五利就是在现如今,也是十分符合大秦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