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鞑子来了!

变明 白马赵子龙 2771 字 7个月前

满清盛京,皇宫。

时间前推一个月,在大明入援大军刚从京师出发之后,清国那边就已经得到了消息。

清国在大明的细作还是很多的,特别像是现在这种大战时刻,他们更加重视,散步各地的细作不断将各种情报传来,并且还非常细致,连入援大军人数,兵种构成,领兵将领名录等等,都有详细记录。

(毕竟这个也算是鞑子的起家法宝之一,历史上辽东的很多名城,诸如辽阳,沈阳等等,都是这样有着奸细的里应外合,才被攻破的)

所以自从得知明国倾大军而来,虽然不知道具体人数,但是根据细作汇报,应当也有十万人以上!更不要说其中还有他们视为心腹大患的玄甲军!

所以这样的规模很快引起了皇太极的重视,他很快就和历史上一样,做出了倾全国之力,和明军决一死战的决定!(不管怎么说,这里还是他们的主

场,在这里举行大决战,先天占据优势的)

并且不得不说,此时的清国,虽然崇祯十一年那会被打惨了,可是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处于国力的上升期(虽然这个国力上升的进程已经被严重阻扰),所以在皇太极颁下全国总动员的命令后之后,短短半个月之内,已经集结清军二十万人!(只比历史上少了四万人)

当然,这个质量就是和前几年没法比了,这二十万人的年龄跨度,从十五岁到五十岁都有,也就是说这次我大清真的是刮地皮似的征兵了…凡是身高在四尺半以上的男子(也就是一米四以上)全部征发!这要是输了的话…我大清那真的要当裤子了!

显然之所以如此,皇太极也是迫不得已,因为他非常清楚,也有战略眼光…知道这是一场决定国运的战斗!胜了,则大清国前景广阔,甚至入主中原都不再是梦想,如果败了的话,自然一切休提,估计重新又要钻深山老林,退回以前那种半野人的生活状态了。

崇祯十四年九月三日,皇太极亲率二十万大军,并带领所有的亲王贝勒等满清重臣,包括同样征发的仆从军(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朝鲜棒子组成的军队等等),一直到达杏山附近的乳峰山,黄土岭一带,并且在这二地修建了大量的壕沟,石墙等军事设施。

(皇太极还是很有战略眼光的,乳峰山和黄土岭都是前往锦州的必经之路,所以他先行重兵布防,占据先手之利)

不过就算这样,老实说在明朝入援大军齐集宁远,并未作出下一步动向的时候,皇太极还是很有些焦虑的,因为八旗铁骑擅长的是围点打援,他们总的作战思路就是通过调动敌人的生力军,来达到歼灭的目的。

(甚至翻开历史,就会发现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就好像后世国//共两党在关外的战斗,同样是围绕锦州等大城市做文章,一方据守,一方围点打援,一方不想按照你的思路走,一方偏要把你的援兵调

出来,双方据此而斗智斗勇。

就好比其中,国//军被困关外某座大城市后,孙//立人将军为了鼓舞部下,就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将亲率第一军前来解围!)

所以现在皇太极的担心就是,如果明军猬集一处,并且按照洪承畴一贯小心谨慎的战法,也就是建立饷道,层层推进的话,他们就很难发挥出自身优势(洪承畴之前已经担任蓟辽总督数年,所以相应作战风格已经被清军有所掌握)。

可是‘天无绝人之路’,等到皇太极得到探报,集结于宁远的明军开始出动,并且一口气就走到了木冲堡一带(在塔山的稍北侧),并且在他们的后路上,仅仅有二万兵马看护时,皇太极就是大喜过望,感觉机会终于来了呀…毕竟比起围点打援,切断粮道的利益更大啊!

可是,机会来得如此容易,他又怕中了明军陷阱,所以一场最高级别的作战会议,很快就在满清高层中召开了。

乳峰山下,一座废弃的原明军守备官厅,在略加修缮,并且墙壁上挂满了满洲人专用的挂毯之后,皇太极就是高居主座之上,包括到场的,都是些满清的亲王贝勒,还有蒙古八旗的各旗旗主这样的显贵。

等到这些重要人物到齐之后,皇太极就是开始了,他首先在墙上挂上了一副巨大的辽东地图,并且亲自做起了讲解,等到这些满清重臣都清楚当前的形势之后,他就是让这些亲王贝勒们各自发表看法,他好选择其中优良的建议采纳。

既然这样,作为满清中的老资格,已经年近六十的正红旗旗主代善(他也以保守闻名),就是第一个说道:“启禀皇上,这看上去确实是个机会,只是奴才所虑,明军统帅并非不知兵之人,他会轻易地露出这么大的破绽?还是其中会有什么陷阱呢?所以还请皇上三思。”

而代善的看法也代表了大多数满清重臣的意见…也就是其中恐怕有诈!

只是这个其中,在座的另外一位满清重要人物,也是他们公认的头号智者,睿亲王多尔衮却有不同的看法。

他在仔细的研究了一番地图之后,就是沉声说道:“启禀皇上,奴才却有另外的看法…也就是既然有这个机会,那就不仅要派兵去截他的粮道!而且还要多多派兵!”

接着面对众多满清重臣诧异的目光,多尔衮却是沉稳的道:“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陷阱,那最好,就算他有陷阱,那又如何!带去三四万人,他能吃得下,可要是带去六七万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