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时间都荒废了,现在可以看书。
就算是看那些看起来无用的漫画书,至少让小孩子们精神愉悦了,充满了对世界的美好感觉。
赵涛又来了,这一次,赵涛看了很久的书,走的时候,借走了一本木耳养殖的书。
第三天,就来还书了。
他自己说,他抄下了好多,还要看更多的书,为不久的将来养殖木耳做准备。
当秋季来临的时候,赵涛的养殖木耳的暖房也筹备好了。
村子里的人都看热闹一般看着。
养殖木耳的书,林庸也看了不少,专门下山看了赵涛的暖房,提出了一些建议。
赵涛还去了县城,买了菌种,就开始养殖木耳了。
而孩子们开始上学了。
顿时,书屋冷清了很多。
不过每天放学后,依旧有不少小孩子爬上山来,借书看。
而周末,孩子们还是很多的。
一个月后,赵涛养殖的木耳出产了。
第一批木耳去了县城就卖了两千多块钱,赵涛高兴坏了。
村民也开始议论纷纷。
终于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林庸迎来了更多的成年村民。
他们或者是来看养殖木耳的书,或者是来看养殖蘑菇的书。
西南地区多山地,气候潮湿,最是适合菌类生长。
村民终于发现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
过了没有多久,更多的暖房建立了起来,养殖木耳的,养殖蘑菇的,很多。
还有一家村民,买了一百只鸡,养殖了起来。
养鸡的技术,也是从林庸书屋里的书看来的。
村子欣欣向荣,一派繁荣景象。
赵明的家里也开始养殖木耳了,赵明找到林庸,“林叔叔,我爸看了好多养殖木耳的书,前几天也建了暖房,准备养殖木耳。我妈说了,如果今年收成不错,道了过年,给我买猪头肉吃。”
是的,就算是比较便宜的猪头肉,也只有过年能吃,还不一定能吃上。
这个村子真的太贫困了。
人均收入不足两千元,几乎就是每人每年的口粮,油盐酱醋就差不多了。
想要吃肉,真的有些困难。
林庸又去了一次县城,买了更多的有关种植木耳,种植蘑菇,养鸡鸭鱼的书。
村子里养鸡鸭的人不少了,不过养鱼,需要有鱼塘,鱼也不好运出去,所以并没有人养鱼。
赵涛都是背上背篓,把采集好的木耳放进去,然后背出村子,到镇子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