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八章:心不在焉

不是说支教不好,毕竟读过书,才能改变命运。但杜清和想着,是不是有着更好的扶贫方式?比如,结合当地特色,弄出一些值得发展的产业,带动起经济来。说真的,即便支教有效果,教出来的孩子大多都是会离开家乡,去外谋发展的。

别说那些贫困地区了,就算是潘州也一样。

这些年来,潘州的高考状元,考上清华北大那些同学,又有几个回家乡发展的呢?

一样的道理,教育虽然能让个人改变命运,却对一个地方并没有多大的效果。除非是这个学生特有运气,特会做生意,赚了不少钱反哺家乡。但这终归是少数,改变命运的,也只是一小撮人。

看似最有用的支教,反而是扶贫里面效率最低的模式。不是杜清和贬低支教,事实也确实如此。当然了,支教也是不可或缺的,现在国家也有规定,师范学校特招农村教师,只要服从调剂,在乡村教书满五年,保证解决编制问题,调回本地。这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政策,能解决乡村老师人手不足的窘境。

个人或者学校行为的支教,是比不上国家力量的。可以作为有效补充,但如果成为常态,反而不太美。

每一个地方有每一个地方的习俗,有每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强行干预,或许收获不是感激,而是怨愤。

人性如此,生活的残酷如此,很多贫困地区的生活,绝非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当然了,也不是每一个地方注定是要贫困的,总会有办法脱贫脱困,就看能不能找对路子了。

杨莹笑道:“艰苦不怕,就怕自己教不好。”

“那下午要不要一起过去丰祥村看看?我顺带突击检查一下我的菜田,我还准备投资大棚蔬菜呢!”杜清和笑道。

“好啊,不过……我们开车去吧?”杨莹突然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