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恶化下东南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东南一带的府衙居然还以要剿灭海盗为由加重苛捐杂税,拿得出来银钱好说话,可若是有人拿不出,就拿了人去替。
有的被发配到最南边的琼州岛下海去捞珍珠,有的则被推上找寻海盗的小舟最后也都变成炮灰而已…
反正哪哪都是九死一生,而世间的规则便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长久以来,东南百姓被压制得喘不上气来,所以后来的谋反几乎就是本能!
先是小规模的渔民起义,然后在官府的围剿下占山为王,再剿再发展,越剿势力越庞大。
如此反复几次之后,东南沿海一带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了,以至于景王一直在那边驻守也没能解决问题。
甚至皇上还动了将大将孟青翼派往东南一喧
统领镇压之事,如此才使得他与玉叶公主的婚期提前。
如今孟青翼早就已经南下,而赵晋此时说出来的消息却让苏芷有些抑郁。
“皇上今日与我说东南之事越发演变得厉害了。招安和围剿都不行,恐怕还要派我也一并南下,不日就要出发!”
苏芷一愣,半晌都没有反应过来。
“南下…怎么就要南下了!”苏芷很不能理解这回事。
区区一个东南沿海,所占大明的土地不过只有七分之一,一个叛乱和农民起义需要拖延这么长时间吗,甚至也依然没有解决,还一个一个又一个人往那儿派人!
赵晋有些无奈的摊手:“没办法,东南一带原本就不是皇上管辖,它们在很久以前就是摄政王的封地,据说有人在东海之滨的某个岛上还看到过他!”
虽然其中的恩怨情仇赵晋没有明说,但是苏
芷却瞬间明白了。
要说任何人她都有可能想不通,但若是说起那个睥睨俗世一切凡物的男人来,她就明白了。
如此说来,这事恐怕就不仅仅只是东南沿海的事情,而是应该要深入联系到顺和帝与摄政王之间多年的摩擦了。
顺和帝登基之时还小,那时候便由先皇指定了摄政王来摄政。
按理说这摄政只需要到当朝皇帝满十八岁,或者是娶了正宫娘娘就结束。
可摄政王他倒好,一旦上了位,一手把持着朝纲就是不松开。
带得年轻的顺和帝不得不到处联合新任的仕子和军中新生代的将领暗地里以武力谋夺皇宫和朝廷的管辖权。
在年前的那场战斗中,顺和帝还是赢了,摄政王被迫交出手中偌大的权柄,为保得性命自我流放至远地。
而摄政王流放的这个地方正是东海。
所以原本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发生了起义要么镇压,要么就招安,但是到了东南沿海一带却因着这些政治因素而使得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化了。
因为顺和帝一开始并不想很快就将农民起义和镇压下来,而是故意派人挑衅,将矛盾最大程度的激化,然后高居庙堂之上悄悄地看着下面的变化。
看着农民起义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山贼盗匪也胡乱流窜作案,东南沿海海盗亦时不时地扣关扰民…
原以为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但是慢慢的顺和帝发现不对劲了,当他觉得事情发酵发得差不多想要下令收尾的时候,却收不住了。
那些民间的势力早就已经在官府的纵容之下发展起来了,已经不是谁轻易就能收拾得了了。
如此这个烂摊子就这样被扔在了一边,像一道在洪水倾泄之时修建的堤坝。
白日里修建一段眼看着好像能够巩固住了,但是晚上的时候,那倾流而来的洪水便又顺着那留下
的口子或者干脆将因为赶时间而修建得并不是很牢固的堤坝直接冲毁,不停地修补,不停地冲毁,修到最后的时候,发现东南这整条河流之上已经没有堤坝可守了。
它完全溃败了,而奔流的洪水却压根没有歇下来的意思,反而越流越凶,越流越多!
渐渐地一发不可收拾!
苏芷叹息:“皇上这一招可是昏招,为何他在实施的时候,你们就无人劝谏?”
赵晋摇头,抬手做了一个五的数字手势:“知道吗,五个正三品的大官因为劝谏此事被撸官下职,如今还要府中练大字闭门思过!”
苏芷明白了,但凡是涉及到摄政王的事情,顺和帝的心里就有一种无法控制住的执念,他不管得失,也不管利弊,他只管想要那么做,便就要做!
甚至如同东南沿海一事一般。
因为他知道东南边乃是摄政王的封地,当初他退走的时候因为大国师作保,所以他并没有派兵追上去剿杀他余下的兵力,也没有动到东南沿海一带的
防备根本。
这一直都是顺和帝心里的一根刺,他唯恐将其完整地存留下来会对他们以后的计划不利,对他皇朝的安定更加不好。
所以如果有人在那里搞搞破坏,骚扰骚扰他们,只要方式方法和手段不要太过无情冷血,他觉得可以有。
所以他才会在前期错过了镇压盗匪和农民起义之事,以至于如今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那么他就要负主要责任!”苏芷语气里颇有些嫌弃。
顺和帝以前瞧着还是一个十分明事理的人,但是自从他掌权以后就再也回不去了。
好像在权势的侵蚀之下,他完全像变了一个人。
不管是在朝堂之上发号施令,还是在生活中,也再不是曾经那个年轻而又孤傲的皇帝了。
尤其是当她进宫的时候,他看着她的那道眼神,实在是教她受不了!
赵晋再度摊手,然后摇摇头示意她不要乱说!
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他毕竟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