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已经超出了安溪应该负责的范围,可是她不甘心,不甘心一个好好的品牌,就这样死于竞争手段。
厉德福在电话里,喋喋不休地抱怨:“要是这个月没有销售额,早先定好的更新生产线,就没着落了,答应了孩子们的电脑钱,也拿不出来了。”
安溪敏锐地抓住了字里行间的信息:“厉叔,什么电脑钱?”
她这还是第一次听厉德福说起,原来他一直在资助贵州山区的小学生。早先因为他用的药材,有不少都产自贵州,一年里总要去那边几次,一去就要进山。山里那些孩子的状况,让他放心不下。如果不是当初没好好读书,他也不会在做生意的时候,被人骗得走了那么多弯路。
这些年,厉德福一直没间断地在给贵州的孩子捐钱,用来修楼、买书、买电脑。
做慈善的企业家,安溪见得多了,海德还会专门帮人设计慈善活动方案。可是做了慈善从来不提的企业家,她还真是第一次见。
“厉叔,”安溪在电话里坚定地说,“你要是信我,咱们再拼一把,来不来?”
她给厉德福支了个招,让他跟超市卖场那边说,再观察三个月的销售量,如果三个月他的产品销量都不如百诚,他就主动退出销售渠道。可要是他的销量超过了百诚,那就得继续给他铺货。
厉德福照做了,卖场那边也答应了,估计根本没觉得他会有一丁点儿希望。安溪让他趁热打铁,落实成了白纸黑字的合同。
百诚那边的广告,基本上一天也没停过,不住地推荐他们自己红罐包装的产品。
安溪这次却不再安排回应了,她告诉厉德福忍一忍,第一个月过去,厉德福的产品销量,毫无意外地惨败。
第二个月,情况仍旧如此。
第三个月过了三分之一,一篇推文忽然开始在网络上四处转载,“这位还在穿草鞋上班的老中医,竟然已经捐出了一个亿”。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厉德福,内容是真实的,厉德福去草药车间的时候,的确是穿草鞋的,捐款数额也反复累加过了,的确已经超过了一个亿,但是写得很精彩,欲扬先抑,把厉德福土里土气的外形特点无限放大,最后那一个亿的效果,就特别震撼。
末尾处用了一点鼓动人心的效果,招呼大家去买蓝罐的德福汤,这是种“每喝一口,就有一个贵州孩子可以多读一天书”的饮料。
效果是一点点显现出来的,起先蓝罐的销量上升时,卖场还没有明显的感觉,只是补货更勤了些。有越来越多的人,整箱整箱地买回去。再后来,蓝罐产品根本供应不上,卖场里的销售人员,试图向顾客推荐百诚的产品,可是消费者根本不买账,点名就要“捐款一亿”的那种。
还有那种做活动、开运动会的,买哪种饮料都是买,索性直接批量订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