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吐谷浑凯旋归来之后,李靖便向朕辞相了。
或许是因为李靖认为自己并非是朕的嫡系人马出身,又或许是因为李靖认为自己已经位极人臣了,做到尚书右仆射已经是极致了,再高也高不上尚书左仆射。
也或许是因为之前军中传出的关于李靖的谋反案,让他担忧自己会功高震主,而朕也会因此而猜忌他。
或许是因为其中的一个原因,或许所有的原因都有。
不过,李靖的辞相对朕而言,确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朕需要在朝堂上立下一个标杆,给那些年老的官员们看看,朝廷的未来总是需要新老更迭的,总是要给年轻人机会的。
若是老人长期占据着位子,而年轻人得不到锻炼,将来的大唐岂不是后继无人!
当然,李靖退下来了,朕也没有亏待李靖。
依旧保留了李靖的相位,只是从实职宰相变成了虚职宰相,而其孙李伯瑶朕也对他进行了进一步地提拔重用。
朕的思虑是正确的,新老的更迭是必要的。
因为,朕的父皇驾崩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朕才刚与父皇关系缓和没有多久,还没能让父皇多享受些天伦之乐,父皇就撒手人寰了。
长期在深宫中的抑郁生活,磨灭了父皇的心志,也给父皇的身心带来了极大地创伤。
朕追悔莫及。
若是朕早些与父皇化解矛盾,或许父皇便能更快乐地生活,心情也会更好,寿命也会更长久。
但在追悔之余,朕也是庆幸的。
庆幸因为程处弼,在父皇逝世之前的前一年,朕便舒缓了与父皇之间的关系。
若是一直到父皇离世,朕都没有舒缓与父皇之间的关系,那待朕百年之后,史书之上,是不是会给朕标上一个‘不孝’的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