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这是他与朕共同的目标!
复汉故土,这是他与朕共同的守望!
只是让朕寸断肝肠的是,朕没有想到,他竟然顷刻之间就背叛了朕,私下里与七宗五姓之流同流合污!
七宗五姓,这是朕制衡的对象。
一方面,大唐的治理离不开他们,他们掌握着巨大的财富、土地、人口,他们麾下的人才也在大唐的个个地方发光发热。
而另一方面,朕也忌惮着他们所掌握的巨大财富、以及麾下人才所占据的庞大官位。
若是朕与他们撕破脸皮,他们若是揭竿而起,将对大唐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
所以,朕一面用着他们,一面又要防备着他们。
可是朕没有想到朕最信赖的程处弼,竟然与七宗五姓之人狼狈一道!
朕如此的重用他、赏识他、赏赐他,可他竟然还站在七宗五姓的一方!
可出乎朕意料的是,这件事情,并不是程处弼的错,而是朕的错!
程处弼还是那个程处弼,那个一直保持着赤子之心与朕肝胆相照的程处弼!
是啊,编纂《氏族志》又有何用!
就是编纂出了《氏族志》,表面上看朕是压在了七宗五姓一头,可是实际上七宗五姓的底蕴还是要高过于朕。
而就是编纂出了《氏族志》,也于七宗五姓并没有任何的实际性质的伤害。
其次,他更是为了对付七宗五姓为朕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为朕清晰明白地解释出来古今造反、民为国本的原始与根本。
对付七宗五姓,武力是解决不了的。
这也是朕最不想的,朕不想在动摇大唐国本的基础上对付七宗五姓。
软刀子的效果又太慢了,需要上百年几代人的时间才可能慢慢地消除七宗五姓在大唐的影响。
只有和七宗五姓和平与共的发展,才是最好的相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