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洛阳宫之后,李二陛下下诏河北、淮南两道举孝悌淳笃,兼闲时务;儒术该通,可为师范;文辞秀美,才堪著述;明识政体,可委字人:并志行修立,为乡闾所推者,给传诣洛阳宫。
李二陛下在洛阳宫举行殿试,亲自考究了这批由河北、淮南两道官员所推举上来的贤士,并根据他们的成绩赐予了相应的官职。
而在长安城,被那些大儒们吵得已经昏头昏脑,分不清东南西北的房宰相、魏征和杨师道,干脆囫囵吞枣的搞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博采众议。
只要和《贞观律》上不同却可行的礼仪制度,全部采纳,并重新把球踢给了在洛阳宫中享清福的李二陛下。
李二陛下只要他的封禅大典能够顺顺利利地举行就足够了。
至于使用了什么礼仪制度,又用了多少礼仪制度,他根本就不在乎。
更何况,他根本就不想因为这种卵事,再去跟那些逼逼叨叨的儒生们扯皮,大笔一挥,都答应了下来。
于是,李二陛下正式任命太子李承乾监国,宰相中以长孙无忌、杨师道、侯君集、韦挺四位留守协助太子处理朝务,其余朝中重臣立刻前来洛阳,一同前往泰山封禅。
对此,长孙无忌等四人哭晕在厕所,眼睁睁地羡慕着同僚前往泰山,而自个只能羡慕嫉妒恨地待在长安城。
杨师道是新晋的宰相,屁股都还没有坐稳,老老实实听话才是正道,能有什么意见;
侯君集身为兵部尚书,要代替李二陛下管理朝中的军务和戍卫长安城;
韦挺没有办法,同批的宰相里,他的地位是最低,资历也是最浅的,他不留守谁留守;
至于,长孙无忌留在长安城,是因为他还要编书,《氏族志》,他还没有编完呢!
当然真正的原因是,三个宰相留守不好让他李二陛下搞平衡,四个宰相,二对二才是王道。
至于为什么是他长孙无忌留守?
谁让他长孙无忌手里正好有没干完的活呢!谁让他长孙无忌是李二陛下的大舅哥呢!谁让他几个月前得了大唐第一个三公的名头呢!
当然,让长孙无忌大跌眼镜的是,同样都是编书,可另一个人却出了长安城,魏王李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