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口发誓,李二明心!
“氏族志?你到给朕想到了一个好名字!没错,这本书编纂出来之后,名字就叫《氏族志》!”
听着“氏族志”这个称呼,李二陛下先是一惑,而后一喜,大声确定,朗声问道。
“你说,你是编还是不编?”
尼玛,《氏族志》,这本书的书名,现在变成了本公子定下来的了......
对这狗娘养的历史,程处弼也是一阵无语了,摇了摇头:
“不编,这书其实没什么好编的......”
明面上说,编纂《氏族志》这本书是为了“依据史书,考证世系,推进忠贤,贬退奸佞”。
实际上编纂《氏族志》是为了打压世族贵族势力,扶植庶族寒门地主,提高李氏皇族地位,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但现实是,《氏族志》编纂出来之后,七宗五姓
还是被列在了世族第一等,而出自博林崔家的崔干民位列第一。
这一结果,把李二陛下气得半死,下令又重新修改《氏族志》,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
但就是这样,还是不能降低七宗五姓在大唐的影响力,不然唐高宗时宰相、出身“关中四姓”的薛家又迎娶了李元吉之女的薛元超,还发出“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的喟叹。
尽管高宗时代,依旧打压世家大族,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禁婚诏:
“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婚姻。”
还在李二陛下编纂《氏族志》的基础上,进一步颁布了《姓氏录》,进一步贬低以七宗五姓的世族地主。
但结果呢,七宗五姓根本就没有鸟李治,不但不
能禁止他们互相为婚降低他们的身份,反倒在无形中增加了七宗五姓的资本。
到了唐朝后期的唐文宗时期,唐文宗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郑覃能把孙女嫁给太子,但郑覃宁可把孙女嫁给时为九品官的崔某,也不嫁给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