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为了对付我!
“问得好,这恐怕就是长孙师给他们出的主意,也就是长孙师在身后给他们的扶持!”
程处弼赞赏地指了指身旁的胡椅,示意刘仁轨坐下,向着刘仁轨细心详备的指点道。
“自古民不与官斗,尽管平素官不与民争利,任由百姓自主调控物品价格。”
“但一般的百姓能够自给自足,达到温饱就不错了,说什么官不与民争利,说白了,就是不与世家的争利。”
“但在国家危难的时刻,尤其是灾情严重、朝廷正在赈灾的时刻,粮价一涨再涨,从斗米四文,翻了两番,变成了十六文。”
“要是朝中无人,别无官员与世族勾结,谁敢冒着与官府作对的风险,大发灾难财!”
常平仓,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
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由汉宣帝时任大司农中丞西汉天文学家、理财家耿寿昌首次提出。
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
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
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平抑粮食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在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在位儒臣借口关东连年灾荒,常平仓与民争利,遂与盐铁官、北假(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地区)田官等一同废罢。
这位儒臣提出了常平仓“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的弊病,因而常平仓被废罢。
表面上这位儒臣是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实际上是为了维护世族的利益,因为在古代社会掌握权力、
地位、钱财、土地、粮食的是世族,世族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