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九章马车公司的意义(下)

在发展和演化,融合中,相应的,也便出现了日制汉语。

工业化社会,会使得大量人口集中在工厂之类的场所进行劳动,这种现象是以前的那种小农经济时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小农经济的时候,农民经常在自己住所附近种地,

路上根本花不了多少时间。

但是工业化社会时期,人们为了生活,就必须前去远离家门的地方去工作。

而有了公共马车,就能方便他们上下班,替他们节省上下班途中花费的时间,这也是后世有很多国企单位会有自己的通勤车,用来运送职工上下班。

赵无忌解释之后,夏允彝两人原本也极是聪明,当即一点就透,明白了此事的意义之后,众人顿时便对组建马车公司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众人就近寻了个空闲的房屋,一人一把椅子,便兴致勃勃地讨论起公共马车的制造方案来。

说是讨论,其实基本方案赵无忌心中已经有了,只不过他还不能确定自己是制造双层马车好,还是单层马车好。

双层马车,具有上下两层的空间,所以能容纳更多的人,但是重心也比较高,相对单层马车来说,如果马速过快的话,就比较容易侧翻。

单层马车坐得人少一点,但是重心低,安全性比较

高。

原本赵无忌是倾向于制造单层马车,但单层马车一次只能乘坐二十人,后来夏允彝提出,很多民众百姓坐车的时候,都会随身携带一些包裹或是买到的商品,或是要出售的货物等等,带着这些东西乘车,这样一来,这些东西就会挤占更多的车厢空间,从而减少乘车的人数。

于是众人商量了一番之后,最终决定还是制造双层马车,空间大,载客多。

拉车的马匹定为两匹,由于有橡胶轮胎和轴承,这两样东西可以大大减小摩擦力,提升车辆的效率,增加车辆的负重,所以顾炎武建议马车可以制造的更大一些,这样一来,双层马车可以容纳五十多人。

赵无忌则提出马车每日按照固定的线路行驶,每隔一段距离,便可以设立一个站点,乘客可以在站点等车上车或是下车。

虽然赵无忌说的不过是后世很普通很常见的做法,但在顾炎武和夏允彝眼中,简直是惊为天人,两人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