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忌回答说道:“启禀皇上,这些确实是草民做的,草民当初创建庆记商行,也是为了给南京城外的难民寻个出路而已,眼镜与放大镜是草民发明的。”
崇祯问道:“你刚才说到难民,你是如何给他们寻出路的?”
赵无忌答道:“草民本身没有多少田地可以安置他们,但是草民发明了肥皂和玻璃、香水,招募了这些难民,使他们青壮者可以来我工坊做工,或看家护院,保卫家园,以此赚取工钱,年老者和孩童免费提供
饮食和住所,但他们也需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打扫街道,放养鸡鸭,清洗衣物等等。”
“因为草民的工坊生产的商品销售很好,所以草民才能继续招募难民,安置他们,如今赵家庄已经安置难民七百多人,其中有四百多人为老人和妇孺。”
“好!”崇祯兴奋地说道:“想不到你虽然没有功名在身,却能做出官府都做不到的事情,不错,朕很欢喜。”
想起西北连年的旱灾,崇祯皇帝又问道:“你这土豆和红薯,虽然高产,然而是在江南种植,若是换个地方,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降低产量?”
赵无忌说道:“好叫皇上得知,这两种作物,于我大明各地都可种植,虽然草民不敢保证处处都能高产,但是产量必然会超过当地原有种植的粮食,并且这红薯和土豆,即使气候稍微干旱,也不会太影响他们的生长。”
崇祯问道:“那若是在西北等地呢?那边气候干旱,缺水少雨。”赵无忌回答道:“若是在西北,天旱
的情况下,只需要在生长期内定期用井水浇灌,产量也不会太差。”
“哦。”崇祯听的频频点头,这时旁边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臣,开口说道:“皇上,臣有个问题想问赵秀才。”
崇祯一看,原来是温体仁,于是便说道:“温首辅尽可询问便是,不必问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