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shu,最快更新承包大明最新章节!
其实在方逢时还在跟郭淡要锦囊妙计时,盟军的第一支军队已经渡过鸭绿江,抵达义州。
是由游击将军史儒率领的一千游骑兵。
这朝鲜国主李昖是日盼夜盼,可算是盼到了天兵,本是欣喜若狂,却又发现只有寥寥千人,这天兵再强,千人也无所作为啊!
史儒率领这一千游骑兵可不是来打仗的,他们是过来打探周边情况的。
由于方逢时对于朝鲜实在不敢相信,怕南岸有倭军的伏兵,不敢轻易派大军渡江。
史儒打探了一番,确认周边没有伏兵后,第二波进驻的是麻贵率领的五千神机营。
朝鲜大臣一看这回来的多,可以打了,于是李昖就派顺安郡郡守黄瑗去催战。
“天将,我们刚刚得到一封情报,倭贼闻天兵来援,顿时闻风丧胆,其主力已经退到汉阳,平壤城中只有寥寥数千人,天兵以一当十,若此时突袭平壤,将军便可拿下首功。”
黄瑗是声色并茂道。
麻贵笑道:“真是抱歉,这军令如山,我率军来此,并非是为了进攻平壤城。”
黄瑗愣了下,傻乎乎地问道:“那不知天将来此是为何?”
麻贵道:“乃是布置防守,掩护我军主力。”
“!”
方逢时是非常小心,一波打探,第二波是来防卫,麻贵之后,就是吴惟忠率领第三波军队进驻,这朝鲜官员又来催战,这还不打,更待何时。
吴惟忠相当老练,他的任务是步步为营,扩大的盟军的防守圈,因为平安道几乎全部沦陷,不能依靠朝鲜去防卫,同时他将防线往北延伸,其目的就是要掩护左先锋女真军队从咸镜道进军。
因为女真是以骑兵为主,渡河对他们来不容易,万一遭到伏击可就糟糕了,努尔哈赤非常担心这种不必要的损失,他如今人马也就那么一点,他要求得到掩护。
朝鲜大臣是急得不得了,天天派人来催战,刚开始吴惟忠还敷衍他们,到后来,都懒得搭理去他们,借各种巡视,躲避朝鲜官员。
方逢时是千叮万嘱,千万不能相信朝鲜官员,一切都以军令为主,违抗军令者,斩!
其实吴惟忠来之前就知道日军第一军主力全都在平壤城,结果朝鲜告诉他只有少量敌军,不禁心想,方尚书说得果真一点不错,朝鲜人不可信也,这要冲过去,太危险了。
等到吴惟忠布置完防卫之后,李如松才率领炮兵团进入朝鲜。
而关于李如松的进驻,朝鲜人都不知道,因为吴惟忠进驻之后,就直接将朝鲜防卫兵排除在外,由明军直接防卫。
因为吴惟忠不但不相信朝鲜人,而且他还害怕朝鲜人给敌军通风报信,这炮兵团可是明军最高机密,是拿下平壤的关键。
朝鲜上下急得都快要晕过去了。
天兵也太慢了。
但李昖也不敢多嘴,至少他现在是安全了。
可别说朝鲜,就连倭军也有些等不及了。
关于黄瑗手中的那封情报,其实是小西行长故意泄露给他们的,而且他也将多半主力从南岸撤回到平壤防卫,给朝鲜人一种主力后撤的假象,诱使明军进攻平壤。
哪里知道明军根本不为所动。
他原本设想先吃明军一波,打击明军士气,让明军不敢冒进,因为他们现在的后勤是非常吃紧,他需要为自己的后勤争取时间。
要是明军不进攻,也就罢了,拖下去对他也是非常有利的,这前线就只有两个半军团,主要就是他的第一军团和加藤清正得第二军团,第三军团只有一半在后方。
至于后面第四、第五军团,全都还在后方消灭各地义军,他们要上来也只会增加后勤的压力,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后勤难以维持大军都屯在前线。
于是小西行长又派人送信到明军大帐,表示我们不想跟大明为敌,我们只是跟朝鲜过不去,咱们俩是可以谈一谈的。
希望先稳住明军。
可他哪里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明军是了如指掌。
这期间明朝没干别的,就是大量遣派锦衣卫进入朝鲜,他们自己冲的太快,无暇顾忌这些,给了锦衣卫很大的操作空间,关键朝鲜各地义军,也很好掩护了锦衣卫。
吴惟忠一看这来信,就知道小西行长在打什么鬼主意。
而小西行长并不知道的是,其实明军也着急,明军渴望早点将战线推至汉阳,夺取仁川港口,解决这后勤问题,实在是朝鲜这盟友太令人失望了,他们只能自己先花点时间来巩固后方。
明军要不巩固后方,努尔哈赤都不敢入场。
吴惟忠表示可以谈。
正当双方准备会晤时,明军突然出击,麻贵与金台吉率领三千骑兵出击,秋风扫落叶般的清除倭军在城外的几股防卫力量。
但这只不过是双方试探性的,都只是派了很少的兵马出战,只不过弓马娴熟的女真兵,令日方在野外布置得少量火铳兵,显得有些无所适从,骑兵可以在移动中放箭,而且非常准,而如今的火绳枪本就打不太准,打移动目标那更是想死。
扫平障碍之后,李如松立刻就率神机营主力压上。
小西行长也不觉得是自己中计了,反正大家都是睁着眼说瞎话,不相信是正常的,而且平壤地势险要,他本来也就是要依靠这险要地势去防守,不打算跟明军在城外决战。
如今城内一共有一万六的守军,城北得牡丹峰还有三千守军,两边形成互守之势,并且他们这一支日军可是大量装备鸟铳的精锐,打防守战对他们是有优势的。
不过他并不知道的是,这回李如松带了一千门最新式火炮前来招待他们,为了这炮兵,明军都放弃了不少骑兵,不算努尔哈赤的话,明军一共也就三千骑兵,其中两千还都是女真兵,等于明军就只有一千骑兵,用于机动战,大量的马都用来拖炮。
李如松认为如果克服火炮的速度,令其能够与步兵、骑兵协同作战,这火炮就是最强的武器。
他这回是调用了三千匹马,五千人来增加火炮的机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