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痕

刘备知道,自己偷跑是要承担极大的风险的。

目前他与曹操等人正处于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在这个平衡点上,曹操纵是想除掉他,也要碍于名声、威信等因素,不得不按捺住心底的真实想法,表现出一副亲厚的模样。而刘备,明知曹操等着抓自己的错处,也装作不知,和曹操保持着虚假的友谊。

一旦刘备选择逃跑,这个平衡点将会被立刻打破。

到那时,曹操既有了追究他的理由,也有了除掉他的机会——

在偏野的山地,让一个人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是再容易不过的一件事。

刘备深知利弊,可他还是决意要逃。

因为,曹操于他,就像一把时刻悬在脖子上的铡刀。

一旦朝中局势有变,这把大刀,就会毫不留情地落在自己的脖子上。

在刘备成功跑路之前,吕布曾让士兵过来找他,请他过去叙旧。

吕布已被软禁了将近半年。一开始,他还满怀希望地蹲着,觉得自己很快就能被放出去,与家人团聚,重新在马背上一展雄威。

可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每日好吃好喝的供应不曾间断,释放的消息却迟迟不来,吕布日渐焦虑,call刘备的频率也从两三个月一次变成一周一次。

刘备不堪其扰,他根本不想跋山涉水地去听吕布倒苦水,也不想听吕布明里暗里的请求。他多次告知吕布:他根本无法左右曹操的决定,甚至自身难保。然而吕布竟然一根筋地认为:曹操当初饶他一命,是因为他刘备的求情。

刘备有苦难言。偏偏吕布还觉得他不尽心,言辞间逐渐多了一分怨意。

刘备心头凛然,他知道曹操的网已经四处布下,再不逃,等到收网之际,等待他的只有一个束手就擒。

因此他诓哄了吕布,叫他以赤兔马相赠。

吕布起初勃然不愿,最终,敌不过刘备的软硬兼施,将赤兔马拱手相让。

吕布的住所素来有众多士兵把守,这一切自然未逃过曹操的耳目。

刘备此举可以称得上明谋,可曹操并没有任何阻止的意思。

曹操的几个心腹谋臣很早就向曹操进策,让曹操提防、限制刘备。

这当中的提议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荀攸、郭嘉、崔颂为首的主张“刘备不可纵”;另一类则是以程昱、戏志才为首的主张“当杀了刘备永绝后患”。

曹操原本更倾向于前一种主张。除了政/治上的考虑,亦有几分惜才之意。

可随着局势的变化,对刘备此人了解程度的加深,曹操在坚持原有主张的同时,不免生出了几分不一样的想法。

他对刘备的态度,从荀攸、郭嘉、崔颂的“不可纵”,渐渐转向程昱、戏志才的“当杀永绝后患”上。

而若要杀刘备,刘备此次筹划的逃跑,正是送上门来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所以,在洞察刘备的预谋后,曹操非但不予阻止,还大开了方便之门。

他想将刘备放出许都,找个僻静的地方就地格杀。

对于曹操的这一计划,郭嘉、荀攸等谋臣皆表现出少许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