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事后

可他不曾想过,即便崔颂忘了他,忘了与他的约定,最终仍在他沉入泥潭之前,将他拽了出来。

纵然他已萌生死志,这个时候也必须打起精神,接下王允予他的冕冠。

为他在王允面前揽下虚名,救下他性命的是崔颂。若他不认这虚名,必将给崔颂引来杀生之祸。

一瞬间将所有利害关系捋清的戏志才扶着护柄走下马车,毫无异状地与王允商量后续安排。

吕布张口欲言,但他终究没有提出疑议,低眸扫了眼身侧的貂蝉,转身离开。

没人理会倒在地上死不瞑目的董卓。一代枭雄死得如此轻易,众人只唏嘘了片刻,便沉浸在“大贼已诛”喜悦中。

董卓的死亡并不是偶然,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众谋臣武将集思广益,将董卓的活路全部封死。

那个在董卓兵器上做手脚的小兵是崔颂找到的。早些年读三国的时候,他便觉得董卓的死应当还有史书中不曾细写的隐情——董卓死时的模样像是一个无法反抗的普通人,全然不见传记早期的勇武。

莫非是因为年老体衰、耽于享乐而疏于锻炼,又或者……纵欲过度?

一切不得而知,他也不会因为历史的记载就坚信董卓一定能被吕布杀死。

但他想到荆轲刺秦时,秦始皇因为拔不出剑而绕柱走的故事。

再强的武者,失去趁手的利器也会如同拔了牙的老虎,十分的武力难以发挥出三分。

要在董卓的武器上动手脚还不被对方察觉,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最好的办法是使剑身看上去毫无异常,但一劈就断,使董卓难以察觉且无暇反应。

然而能让金属变脆的东西,崔颂只知道一个液氮,这个时代却并无提炼液氮的工艺。倒是可以重铸一柄脆弱的剑,但这样做会改变剑的重量,同样不可行。

直到他们在排查在董卓身边伺候的人时,发现为董卓养护兵器的士兵,与前一个被董卓与李儒枉杀的养护人交情甚笃,这才寻到了突破口。

恶行得恶果,正是“失道者,亲戚畔之”。

董卓既死,王允作为胜利一方的领头人,成为新的朝堂掌舵者。

皇帝年幼聪慧,对王允多有倚重。

赏赐如流水般进入王允的府邸,民间对王允的歌功颂德三日三夜不曾止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