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想又道,入了董卓的眼皮子底下,未必就有危险。在背后小心谋划也不一定安全。例子就是王允与许攸。他们一个每日与董卓打交道,一个躲在背后出谋划策。结果,王允加官进爵,而许攸却被抓起来了。
貂蝉这才舒展眉眼,又与崔颂说了董卓府上近期的小道消息,起身告辞。
崔颂回到驿站,发现郭嘉已经醒来。
郭嘉见他面色有异,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崔颂叹了口气。因为郭嘉在他心中多少有些不同,是除了另一个崔颂以外唯一能坦露些许真实心思的人,就把事情简略地提了一提。
郭嘉听了他的话,一针见血地道:“子琮如今所纠结的,可是甘氏险些造成的恶果?”
崔颂顺着这个思路考虑,觉得如果仅仅是甘姬逃跑,他未必会如此纠结。反而是甘姬的死讯,非但没有让他觉得高枕无忧,反而徒增烦恼——他的思维方式与三观似乎并不适合古代的生存法则。
郭嘉听了他的困扰,问了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若是你在发现甘姬背叛后,第一时间将她处置了,如今的情状会是如何,你现在又是何种感觉?”
崔颂先是不解,待仔细琢磨,他终于回过味,明白了郭嘉的意思。
诚然,他若是能狠下心,将甘姬灭杀……或许能省些事,但总归是弊大于利。首先,他心里未必好受——即使为了自保,他也做不到不把人命当回事。其次,诛杀甘姬,他就能杜绝各种危险,躲过所有的明枪暗箭吗?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罢了,还可能会因为粗暴的手段而留下无数隐患。好比董卓,杀人无数,却不曾有一日安生。
“人生在世,直意以畅怀,曲意以生计。既然结果不会比现在更好,子琮又何须徒添烦恼?”
人违反自己的意愿是为了过得更好。既然不能过得更好,那就该顺从自己心意,率性而为,否则不是找罪受吗?
听着有点像歪论,但又有几分道理。崔颂如若醍醐灌顶,再不纠结这些细枝末节。
他感念郭嘉的另类安慰与开导,又说了几句,不知不觉地论起了“灭董”之法。
“诡道之四: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1]”
郭嘉的思路是这样的:在双方差距悬殊的情况下,首先要转换双方差距——即毁灭对方优势,增加己方优势;增加对方劣势,削减己方劣势。
董卓最大的优势在于他执掌了朝政大权,且武力值强大,兵员强悍,经过这几年的抢劫,银、粮、威望都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