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在任的774厂张厂长是这么回答的,“固定资产值2亿多元,但是你不能出2亿多元就行。
我告诉你,五六十年代,京师市最有名的两个企业是东周和西周,我们是东周,你们是西周。就是到了80年代初,你们的利润额也连我们厂的零头都不到。
你们之所以能有发展,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得到了国家的政策,实行定额承包制,超过定额的全留给企业,所以你们才发展。我们渴望这样的政策,但没有,我们必须年年如数上交。
现在你们来接管我们这个厂,我不是看不起你,你们京钢没这本事。”
面对半死不活,还这么牛气、这么骄傲的774厂,谁也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一步步踏入深渊。
但是774厂长期陷入亏损,也为他们赢得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那就是改制。1991年张厂长提出对774厂进行体制改革,实行股份制,向社会rongzi,被上级接受了,死马当活马医吧。
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到了1993年,濒临倒闭的电子管厂已经完成了改制,变成了京东方,走上了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道路。
与其他人把此时的京东方看成一个dàmá烦不同,孙祖杰却对这家企业有一种特殊的好感。
孙祖杰知道,为了让企业活下去,几年间,774厂先后让上万名职工下岗,工厂困难,能够拿出来补助的钱少之又少,但是这些离开的职工并没有多少怨言,也没有发生什么过激的事情。
而为了维持工厂的运营,剩下的大约2600名员工还是筹集了650多万元人民币,有些人甚至拿出了5年的工资。
孙祖杰还知道,京东方现在的负责人王东盛当上厂长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厂里的班子成员背上包,在硬座车厢里坐了两三天,远赴深南,赴欧派电子参观学习。而学习的半个月间,王东盛一行人穷得捨不得租房子,一直在门卫房间里打着地铺。
这种傲骨,这种拼劲,这种对工厂的特殊情感,也许是京东方在未来凤凰涅槃的关键。国家曾经给无数个企业提供过巨额资金,可是最后活下来,发展壮大的又有几个?能做大成京东方的恐怕只有这么一家吧。
所以,孙祖杰到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视察京东方,他需要为这个正在拚命求存的企业打气,并且告诉他们,我知道你们的辛酸。
孙祖杰的车队达到京东方之后,他并没有去看什么电子管生产车间,而是把厂长王东盛,班子成员还有厂里过去的老领导等几十人全部叫了过来,开了一个会议。
“同志们,厂子的生产线就不看了,更好的更先进的,我看过无数次,我可以自信的说,对于怎么搞电子半导体,我绝对不比在座的任何一位同志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