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二少爷我其实超正经der
时间如白驹过隙,倏忽而过,等明田回过神来时,已是四月暮春。
在这个戎族挥兵十万南下攻城的紧急时刻,一个月的时间,足已发生许多变故。
凤陵城常隆老将军,早已年过花甲,他一头银白碎发紧紧地束在一起,拢在银色头盔下,一双深深凹陷的虎目定定地看着叫场上正挥刀砍杀训练的兵士,晶亮,有力,一如他年轻时的勇猛,甚至更加的有神。此时的常老将军,正沿着校场而行,路过一列列厮杀演练的枪兵,大刀阔斧地朝前走,他也不愧是个沙场出身的老将,和周敬差不多的年纪,身子骨却比他硬朗太多,甚至还能骑马拿刀上阵厮杀。
常隆老将军走到校场一侧,路过的将士纷纷朝他行礼,随后他停在了一棵正袅袅地抽了新芽的杨树下。
树下,站着一个不过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一身青袍,面目俊朗,身形健壮,一张国字脸,五官端正地颇合常隆的审美观。
所谓相由心生,常隆年岁大了,战场上生死来去多次,多少还是信点这种东西的,因此哪怕是初次见面,他也对这个相貌不凡的年轻人心生几分好感。
“就是你这个年轻人想要见老夫?”常隆沉声问,声音中丝毫不见花甲老人的沧桑无力,反而洪亮沉稳,可见一斑。
“晚辈明军旗下李殷,见过常老将军。”李殷笑着,拱手行了一个军礼。
“明军!”常隆深吸一口气,随即眸光微转,怒声骂道:“竖子尔敢!区区叛军旗下一员,竟也真敢嚣张至此,还敢到我凤陵军前叫嚣,真当老夫瞎了眼不成?!”
常隆老将军面上虽是怒骂,但李殷跟随明田有一阵子了,他对察言观色的本领,或者说,微表情的应用也通了点,此时看常隆的目光和神色,再看常隆老将军身畔几个亲兵和将领对自己露出的不忿嫉恨之色,心下恍然。
果然如同明田所说,别看传言常隆老将军是个直的不能再直的脾性,但他,也是会演戏的。
如明田所说,若说朝廷上下,对于明军认可程度最高的,当属同为行伍出身、有一颗护国爱民之心的常隆老将军了,但是他孤身一人,惠帝定在他身侧放了不少自己人。而这些“自己人”,虽没有多少用兵本事,但是各个熟读圣贤书,满脑子之乎者也,那忠君爱国思想是无人能敌的,同样的,对于明军的愤恨不屑,也是最明显的。
当然,这些人所谓的“忠君爱国”,有多少是一个面子情,那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哪怕他们内心再多么嗤之以鼻,为了前途和小命,在惠帝和众人面前,他们也是一个比一个能演的好手。
故而李殷面上是半点不见恼怒之色,反而彬彬有礼,恭敬至极。他这副模样,倒不像是反叛军队明军旗下的一员,而几乎要让常隆老将军以为,他是自己麾下的一名亲兵了。
传闻中,明军将领皆是泥腿子出身,怎的随意来的一个就是这般模样?
先且不说他孤身一人前来此地的胆量,面对凤陵军队临危不惧的见识,就光是他温和宁静的面容和浑身上下非凡的气度,就显然不是一个普通人。这样的人,在活了六十多年、识人无数的常隆老将军看来,是半点也不比京都的那群所谓世家勋贵之子差劲的。
李殷,难不成是那明军的军师?
一介乡野出身的军师,竟有这般风度,看来传闻,不可尽信。
李殷向前一步,面色平静,常隆老将军身旁的亲兵警戒的刺啦一声拿出大刀横在他胸前,面露凶狠。
李殷仍是行了一礼,恭敬道:“常老将军请听晚辈一言,晚辈是奉了明哥的意思前来与常老将军合作的。”
听到这么个不俗的人物,在这么个剑拔弩张,几乎下一刻就要见血的场景中,面不改色的唤自己首领为“明哥”,饶是见多识广的常老将军,嘴角也不由得直抽搐。
他原以为这是当地的混混们对于那泥腿子出身的明军首领的一个称呼,现在看来,这么个俊朗不凡的人物也称呼那人为明哥,那大概、可能、一定就是明军的首领,姓明,名鸽?
常老将军是个憋不住多少话的人,当即蹙眉问道:“怎的你们明军旗下之人,各个都称那首领为明哥?难不成他,姓明名鸽?”
这次嘴角直抽搐的人,换成了李殷。
他伸手掩到唇边,虚咳了两声,道:“咳咳,常老将军说笑了,按照明哥说的,明哥只是一介诨称罢了。我这次来凤陵城,是有要事和常老将军相商,还请常老将军屏退左右,听晚辈慢慢道来。”
这话一出,常隆老将军身侧的几个副将和亲兵皆是面色一震,随即大怒,看李殷的目光几乎要喷火了。
李殷仍旧面不改色,看似胸有成竹。
常隆老将军却是应允了,不为其他,就为传闻中神秘莫测的明军将领,“明哥”。
所谓明军,其实是在半个月前突然从民间兴起反抗戎族军马的一支队伍。
这支传说中有民兵五万的军队,他们不归朝廷管辖,没有人知晓其是从何处兴起的,朝野上下也不知晓其存在的时日长短,甚至明军大名的兴起,也是这支在野大军在沟磐崖击退了戎族从北面腹地南下的第二支六万人马的军队开始叫起的。
沟磐崖,是除却陇安陂外,戎族南下的第二条线路,走这条线路虽然要绕过地势崎岖、犹如天堑的沟磐崖,但是却能绕到凤陵城的后方,从而和凤陵城前方的十万大军前后夹击,到时哪怕常隆老将军有着在世军神的荣称,怕也是难逃腹背受敌,只能含恨放弃。
就算他们不采用前后夹击的方式来攻占凤陵城,也可以直接绕道而行,从凤陵背后直接攻入京都,擒贼先擒王,攻占京都拿下惠帝的人头再说!
而且最重要的是,戎族另有六万军马南下的重要消息,竟也被他们瞒的死死的!
但是,偏偏,在六万人马走到沟磐崖的时候,偏偏遇到了一支无论是戎族还是惠帝双方都不知晓的民间队伍。而生性威猛好战的戎族人,六万兵马竟还被当时不到三万人马的、甚至都不知道有没有正规训练过的一支在野军队给击退了!
此战一出,明军之名,天下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