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抱怨了几句,忽的回过味来,吃惊道:“母后的意思,不会是这小子……有了中意的姑娘?”
这小子开窍这么早?想当年,朕在他这么大的时候……皇帝想着想着,脸色又有些不好了。太后和他对郑秀护得紧,这小子幼时中过毒,有两年余毒一直未清,大大损耗了身体,后来虽然身子大好,但太后和皇帝还是怕他太早通了人事会导致精血不足损了寿数,在这上头管得极严,不像宫里几个皇子,十三四岁就专门安排了教导人事的宫女,结果这小子居然自己不吭不响的就开窍了。
皇帝脸上火辣辣的,这么一比较,更显得皇帝年少的时候,活脱脱就是个榆木疙瘩,死活就是不开窍,眼睁睁的看着心上人嫁为他妇,直到她死了,皇帝痛得彻夜难眠,经历了一场摧心伤肝连命都丢了半条的大病,才终于懂了自己的心意,但一切都迟了。
看着皇帝突然变得黯然的神情,太后眼中的笑意也渐渐收敛,道:“且看着吧,莫让阿秀步了你的后尘。”
皇帝沉浸在过去的情绪里,一时间也没了心情细问,含糊的“恩”了一声,然后便怔怔出神。
太后看着神游天外的皇帝,不由得长叹了一声。女人心思细腻,何况太后更是不知经历了多少,郑秀那点儿花心思,太后老早就发现了端倪,只是她没有插手,只在旁边看着。其实太后并不是没打算插手,而是在她把袁嬷嬷给了郑秀之后,明觉大师就让人送了一封信来。
信中写道:前世孽因,今生债果,勿忘前事,当警眼下。帝王之憾,尚因天下而补之,少年之憾,何以补全?红尘富贵不足惜,佛前叩首千万次。
太后看了信,悚然而惊。皇帝年少时,情窦未开,懵懵懂懂的,太后就借着皇帝自个儿都不明白的时候,暗插了一手,结果导致皇帝抱憾终身,若不是这天下还需要皇帝治理,只怕当年皇帝就心灰意冷遁世而去。
明觉大师在信中以皇帝比少年,这少年还能是谁,只有郑秀,皇帝对他比亲儿子还亲,简直就是拿他当掌中宝,仿佛这样就能补足皇帝心头的遗憾。那句“红尘富贵不足惜,佛前叩首千万次”吓得太后腿都软了,然后对郑秀的事儿,她就只敢看,不敢问,更不敢管,怕就怕,这孩子会走了皇帝的老路,应了明觉大师这句话。
太后也曾经问过明觉大师,她应该怎么做,明觉大师只给了她四个字:顺其自然。
那就……顺其自然吧。看着,等着,等到郑秀自己醒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到时候,太后顺手推舟一把就是了。
只没想到,这孩子倒是比皇帝当年强了不少,到底是自己开了窍。太后想着,眉眼渐渐松开,那半锅粥说是扔了,哼,是扔在那姑娘家了吧,罢了,看在这小子还知道亲自下厨煮粥的份儿上,这口老干醋,她就不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