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怫放下茶盏,才走出几步,却听裘慎在背后道:“卿卿,你可还记得我们在族中时的日子?”
那真是饱受欺压啊,人人都打着她们这一房的主意,那时候,母亲被逼得整日里眉头难展,眼见着就消瘦了。在自家族中尚且如此,她们母女几人,凭什么搬出伯府自己当自己的家?没有伯府为依靠,她们……又怎么挡得住外头的风刀霜剑?
裘怫脚下顿了顿,转身道:“长姐,母亲应了族中,说待长姐出嫁后,便过继嗣子承继咱们这一房的香火,此事,何不提前几年?且也不必立刻决定人选,从族中选挑几个好的,养上几年,再从中挑一个对母亲孝顺,对咱们姐妹爱护的过继,或是更好些。”
裘慎已经到了说亲的年纪,也就是这一二年里,必然是要有眉目的,又何必在乎早点晚点。只要家中有男丁,他人纵是要算计,也有人可出面挡了,最紧要的是,有了男丁,裘氏族中便自然而然的又站在她们这一房的背后,成了她们这一房的靠山,而不是成日想算计她们这一房了。
裘慎愣了一下,陷入了沉思。裘怫见状,便不再多说,轻手掀起帘子,走了。
其实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建议对还是不对,伯府不好,裘氏宗族难道就都是好的,若是有一个是好的,当年她们母女几个也就不会被逼到投靠忠毅伯府了。
求佛不如求己,佛都不可求,何况是人,父亲的话,总是时不时的在裘怫耳边转,可是她们这一家子全是女流,连抛头露面都难,到底要怎么做才能不求人,不求佛,只靠自己立起来?
所以裘怫想来想去,觉得只有一条路,借势。借宗族之势,伯府再强,裘氏宗族再弱,但她们毕竟姓裘,在这一点上,裘氏宗族天然占着优势,走到哪里都是占着理儿,伯府则天然处于劣势,只要裘氏宗族肯出面,在有些事上,伯府也是无可奈何的,比如说,苏氏想搬出去,只要打出裘氏宗族的名义,伯府就不能强拦,毕竟,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苏氏如今应当叫做裘苏氏。
但裘氏宗族里的那些人,毕竟目光短浅了些,又很有些附炎趋势之徒,难免会被权势、利益所诱惑,卖了她们母女几人,所以才要多挑几个族中孩子过来,让族中人互相牵制,谁家都有希望得了她们这一房的家产,万一有人想卖了她们母女,也得看别家肯不肯,如此,方可保全她们母女一时的平安。也不须保得太久,只要她们姐妹仨都说定了人家,到时候,又可借着夫婿家的势,反过来盯着那过继来的嗣子,以防他对母亲不孝。
这是裘怫几经思量才确定的想法,她年纪小,经的事也少,只靠着书中的道理,才有了这样的思量,却不知行不行得通,她也不去管这个,只将决定权交给嫡母和嫡姐,若她们觉得此法可行,那便按这个法子办,若是她们能想出更好的法子,那自然更好。
然而这样的想法,却也让裘慎足足想了两天,才在第三日的黄昏后,她服侍苏氏用过晚食,才小心翼翼的提了起来。
“你怎么突然想到提前过继嗣子?”苏氏一听她的话,就知道这里头有事儿。
裘慎迟疑了一下,才低声道:“女儿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母亲说想带我们离开伯府,女儿便当母亲说的是真话,就觉得……咱们一家子女流,不好抛头露面的,虽有黄管事这样的得力之人相扶,但他到底只是个家奴,若有正事儿,他是说不上话的,真的遇到事儿了,总得有个男人能替咱们母女出面遮风挡雨。”
苏氏闭了闭眼,道:“还有么?”
女儿能认真的想到这些,她感到很欣慰,却又心中酸涩,她十二三岁时,还是天真无知的伯府千金,可自己的女儿,却已经在为将来考虑。
“女儿日渐大了,能承欢母亲膝下的日子没得几年,若早些有个兄弟,也能处出些感情来,不指望他能将母亲当亲娘,把女儿和妹妹们当成亲妹妹,但只盼望有那么一二分的面子情,也总好过他日全无情分。”
裘慎说着自己的考量,事实上,她是更希望挑个年纪小点的男丁,由自己亲手带上几年,好好的教导他一些品格道理,不教他变成个白眼狼儿,以后她出嫁了,他能孝顺着母亲些,她就心满意足了。但是年纪太小,却又不能担起事来,不能解决她们母女眼下面临的困局,因此,裘慎也只能退而求其次,指望着寻个半大不小的兄弟,尽量培养出点面子情了。
“知人知面不知心,若他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等过继之后就变了脸,又当如何?”苏氏叹了口气问道,她之所以与族中商定,要等裘慎出嫁之后才过继,防的就是这个,只要女儿有了夫家,即使她命不好,过继了个白眼狼儿,她也不怕什么了。
“女儿是想,母亲嫁妆里有处小院子,可以将之改成私塾,请一位名望好些的先生,然后再从族中挑几个有志读书的孩子,将他们接到京里来,母亲以为如何?”
这是裘慎在裘怫的建议里,又添上了自己的想法,一下子接了几个孩子过来,却只有一个能成为嗣子,那么剩下几个孩子岂不是心中有怨言,索性以培养他们的名目将人接来,她们家与族中彼此心照不宣,即使几年后那几个孩子落了选,这几年也不是虚度,好歹是进学了,若是其中有一二人能得了功名,那就更不会有怨言了,反而还得记得她们家的好,将来,于她们一家子也是益处,还能帮着盯着那嗣子,不教他生出不好的心思来。裘慎只不信,她们母女会倒霉到连一个有点良心的也碰不上。只要有一个是有良心的,她们日后便算是有了倚仗了。
苏氏一下子坐直了腰,道:“这是你自己想的?”
裘慎被苏氏的动作惊了一下,还以为自己说的哪里不妥当,迟疑了一下,才道:“多接几个孩子来,是二妹的主意,私塾的主意,是女儿自己想的。母亲若觉得不行,便当女儿没说过。”
苏氏摸了摸女儿的脸,道:“不,这主意极好,极好的,你长大了,你们都长大了……”
她为长女和次女的敏锐心惊,也为她们的想法而惊叹,才这点年纪,已经能想出这样周到的法子,真是极好的。
“你父生前的同窗好友中,有好几位科场失意,你父还曾接济过他们,若要办私塾,我且试试能不能请得他们中一人来。”
苏氏思量着,又叹道:“若是能请一位官场致仕的先生更佳,可惜,只怕是请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