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跟老爷子说的那样,面条刚放进锅里就迅速膨胀变大,看上去有点像是炸虾条虾片,也有点印度人做膨化食物的样子。
老爷子拿着漏勺在锅里搅动一下,让锅里的面条翻个面,这样受热更加均匀。
翻面之后,他就把这些面条捞了出来,没做任何停留。
接下来,老爷子一锅一锅的把这些面条全都炸好,然后放在一个大漏网中控油,接着开始熬糖。
沙琪玛说白了就是把炸得蓬松的面条用糖汁黏在一起,清朝时候那个特文艺的名字“糖缠”就是这么来的。
而熬糖也很有讲究,不能光放白砂糖,光放白糖的话甜度太高,会压住沙琪玛的蛋香味儿。
而且光放白糖,熬出来的糖汁黏度也不够,所以里面要放麦芽糖。
麦芽糖黏度大,但是甜度只有白砂糖的三分之一,所以跟白砂糖很互补。
麦芽糖放得越多,黏度就越大,做出来的沙琪玛用手掰开,甚至会扯出糖丝。
这样的沙琪玛好吃是好吃,但是对于牙口不好的人不太友好,所以一般情况下,麦芽糖和白砂糖的比例为一比一。
这样熬出来糖汁,黏度适宜,甜度也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配上炸得酥软的面条,就能做成让无数吃货念念不忘的沙琪玛了。
老爷子架上炒锅,先滑锅,然后把油倒出来,锅里加入两大勺水,一大勺白糖和一大勺麦芽糖。
“这三样的比例是2:1:1,水太多会稀释麦芽糖,太少的话熬出来的糖汁又不太够用。”
这一步其实徐拙门儿清,毕竟他现在也是有熬糖技能的人,这种最基本的熬制方法还是很熟悉的。
把糖放进锅里后就不用再管了,也不用搅动,因为搅动容易让糖汁晰出晶体,就这样慢慢熬就行。
“过去沙琪玛不是这么做的,这是后人改良过的做法。”
老爷子的话让徐拙很好奇:“那以前是咋做的啊?”
“里面好像放猪油和牛奶,不过具体是不是这样我也不清楚,只知道现在的做法,是经过民间改良和简化的。”
放猪油?
那不是更腻吗?
不过想想过去的人做三不粘还放放猪油呢,而且还会放很多,往沙琪玛里放猪油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