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的大汉朝,各州各郡国下辖的属县,具体守军人数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哪怕是战乱多发地,但是因为本地人口稀少,一座县城的守军也有可能会出现不过千的情况。
而在冀州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非常小,冀州原本就是北方数一数二的人口大省,除了在黄巾军之乱结束的时候,钜鹿郡整个郡因为参与黄巾军人数过多,最终导致整个其下辖的好几个县被几乎被皇普嵩杀光,之后的那几年,才会有这样情况的出现。
原本,因为距离魏郡太近的缘故,上头规定安丘县县内的守军总数,保持在三千到五千人的规模即可。但是,在第一次黄巾军之乱结束之后,袁绍便下令,凡是靠近太行山的冀州境内的属县,全都需要在县城里凑齐五千守军。
而安丘县恰恰就在此次增加守军的县的名单当中。
可是,新上任的三个县主官,也包括县长在内,都觉得,安丘县既是在邺城以南,相对邺城,安丘县距离太行山较远,故而,该县的县长和县丞都对县尉王满喝兵血,进而变本加厉地盘剥本地守军的行为放任不管,熟视无睹。
故此,安丘县县尉向上面实报了五千守军的人数,实际上,该县在沙汰完之后,说保有的士兵人数也就将将才三千人,而因为在他各种无节制的盘剥之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守军当中已经有近一千人直接逃出了安丘县。
故而,在董超带兵攻入安丘县之后,城西,城南和城北的守军,根本就没有做任何的抵抗,在见到前去加官县城门的时候,他们就立即全都扔下武器,乖乖投降了。
上至把守城门的主将,下至普通的士兵,全都是如此。
没办法,在那个混蛋的手下,穿不暖也就不说了,全年几乎没有一天能够吃上饱饭的,而安丘县县城内的守军,也是袁绍治下军队体系当中,第一个出现守城士兵需要在城外野地里采集菖蒲或者桑葚用来充饥的。
这种状态下,谁又愿意,谁又可能出手为县城里的三个混蛋拼上自己的性命呢?
而更为重要的是,在金珏的建议,魏明的极力约束之下,他和张燕共同发动的第一次黑山贼之乱,单是大部分黑山贼的表现,在冀州和幽州民众当中树立下了非常好的典范。
在第一次黑山贼之乱当中,张燕亲自下令,嘱咐侵入到冀州和幽州境内各个属县的头目,只准袭击和劫掠本地世家或者豪强们在城外建造的庄园,若是有实力的,也可以试着攻一攻,但是,严禁任何头目,派兵袭击普通百姓。
在那个时候,在黑山贼当中,已经有不少头目对张燕下达的任何命令都阴奉阳违,甚至是公开违抗,但是,在第一次黑山贼之乱当中,最终还是八成以上的头目选择听从张燕这一次下达的这个命令。
这么多头目最终选择听令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利益两个字。
张燕,魏明,或者说是金珏,用来辖制这些黑山贼头目的方法或者手段,无非利益两个字而已。
没错,就是利益。
尽管,张燕在黑山贼当中的威势大不如前,但是,有一点,很多头目都无法否认的是,张燕手中所掌控的贼兵的数量,以及战斗力,依然是冠绝整个黑山贼所有头目的。
这一点,就连一向都不服张燕的张白骑也不得不承认。
故而,很多黑山贼的头目其实心里面也都清楚,那一次袭击冀州或者幽州,也只有张燕所部的贼兵,有可能攻陷县城。
只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张燕居然敢再次捋虎须,硬生生从审配的手中夺下邺城的外城,更不要说,在此之前,魏明一个人接连拿下了涉县,武安县和梁期县。
金珏提出的建议,就是让张燕和魏明把二人分别,或者共同攻下来的县城里所获得的财物,到这场变乱结束之后,按照每一个头目在此次行动中功劳的大小,分配战利品。
以往,黑山贼行动,基本上是都是谁得到的财物或者青壮,就归谁,这一次,在金珏的建议之下,在看了金珏制定的黑山军计划——第一阶段的计划之后,张燕接受了,并主动向全体黑山贼大小头目们公布了这个新的决定。
这才在第一次黑山贼之乱中,成功约束住了八成以上的头目在冀州或者幽州境内的行动。
因为,张燕从这个计划当中,看明白了金珏的真实意图——劫掠冀州事小,破坏冀州和幽州当季的粮食,尽可能多地劫掠走冀州和幽州境内的清壮年,从而隐晦的达到实际虚弱袁绍的。
在原先的历史上,张燕可以出动十万大军出山救援被围困在易京城里的公孙瓒,足可见,张燕,以及黑山军与袁绍之间的仇怨大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实际上,在盘剥人这方面,这位县长大人比县尉做得更加纯熟,而且,更加老练,只是,后来,郑度发现他从县长自己的家中,以及安丘县县府库里查抄到的财物并不是很多,稍加威胁,这才知道原因,原来,他所贪污剥削得到的财物,居然有三分之二,几乎每一个月都会送到邺城去,孝敬他的顶头上司,同时也是他的恩主魏郡现任太守郭图。
这一回,郑度的运气有些不好,县长才在几天之间,也就是郑度才刚刚下决定,准备冒险进攻安丘县的同时,他就已经把这个月所得派人送到了邺城。
故而,郑度派人从县府库和县长家中查抄到的财物,加在一起的总数字别说与县尉相比了,就连从三主官当中手中掌握的实权最弱的县丞家中查抄到的财物都远远不如。
也幸好,郑度此次进攻安丘县,最为重要的两个目的,已经达成了其中一个,而另外一个需要董超展现他个人的能力——也就是可能多的从安丘县县城内,招募到愿意跟着他们一起返回黑山的百姓,乃至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