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此,打从一开始,金侯便没有将这两个县列入到他的进攻名单当中去。
缺乏足够的船舶,极大的限制了金侯在吴郡完全发挥出他在军事方面的所有才能。
不过,现在,金侯在吴郡实施的所有军事行动,就已经极大的震动到了吴郡太守朱治、富春县县长虞翻、会稽郡郡丞徐琨,以及后来得到消息的孙权。
甚至于,这之后,朱治、虞翻和徐琨,他们把心里面预设的首先要消灭掉的大敌,从之前的孙暠立即转化成为了金侯。金侯在吴郡行军打仗的时候,一直都在藏头露尾,就是不想提早暴露出自己的归属,让吴郡中的各个军事力量提前把注意力放在他的身上。
却不想,金侯最终还是被敌人早早得到猜中了。
不过,受到兵力的影响,金侯也并没有想过久的占据余杭县和钱塘县,他一方面让士兵们加急从两县境内搜集所有能够用得上的船舶和牛马车辆,用来运输县城府库当中存放的粮食,一方面,他派人联络吴郡境内的反对孙氏一族的反抗势力,准备将这两个县无条件让给其中两个手中兵力最强的。
其中一股,就是当年吴郡当中敢公然与孙策对抗的严白虎和严舆兄弟二人所属势力的残党。
严白虎,东汉末年盘据吴郡一带的地方豪帅,原名“严虎”,别号“白虎”,吴郡乌程县人,山贼出身的豪帅,严舆之兄。
严白虎是吴郡豪族出身,在吴郡建立规模约1万人左右的武装势力,其势力大约就是以后世的长兴县南方50里的石城山以及白虎山等做为根据地。而他的这个‘白虎’的别号,大约也与白虎山有一定的关系。
严白虎起兵对抗孙策,后来,其势力被围之后,他派自己的弟弟严舆前去面见孙策,准备投降,结果,孙策非但没有接纳严白虎的投降,反而当场亲手用手戟击杀了严舆。
严白虎抵抗不住,兵败突围往余杭投奔许昭。在当时,程普请求孙策发动攻击,孙策却说这个义士许昭于前任吴郡太守盛宪有救恩,故此,他暂时放弃了攻击。再后来,孙策率军攻破东冶后,严白虎主动出降,没想到,却最后还是被孙策所杀。
金侯率先潜行渡江之后,在吴郡第一个联络的就是严白虎留下来的残党。
一打听,原来,严白虎虽然死了,他的儿子,他弟弟严舆的儿子却都还活着。严白虎儿子今年已经三十余岁,本名不详,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严杀策,而严舆的儿子也同样给自己起了一个具有相同含义的名字——严杀孙。
一听名字,金侯就知道,显然,这个严杀孙的野心比其堂兄严杀策的还大,他给自己起的这个带有极强意欲的别号当中,不但隐含要为父报仇,诛杀吴郡孙氏一族之外,同时还隐含着想要替代孙氏一族,独霸江东四郡的野望。
只可惜,野心再大,没有相应的能力,只会加速自己的灭亡,反倒是目标比较专一的严杀策反而有可能活得更长久一些。
对于严杀策而言,现在的他想要报仇,困难度并没有减少,这是因为,即使孙策已经病故,严杀策就算是想要报仇,也只能找孙策的幼子和三个女儿报仇了。孙策虽然杀人无数,但是,他麾下爱戴他的将领和大臣也非常多,就算是周瑜将来平定了整个江东,消灭了孙氏一族,也没有杀孙策留下的四个幼子。
了解到二人的脾气和秉性之后,金侯最终并没有将这两个县都交给他们管辖,只将余杭县交给了严杀策,而并没有交给严杀孙。
至于钱塘县,金侯原本是想将之交给被孙策无辜杀害的吴郡名士高岱的儿子,当初,吴郡前太守许贡想要迫害诛杀前前任太守因病去职的盛宪,在当时,盛宪就是被高岱和许昭隐匿保护起来,才得以保全了他自己的性命。
只是,让金侯没有想到的是,高家人不但拒绝了他的建议,而且,还趁机吴郡陷入几方势力交错之际,偷偷将全部族人乘船渡江,潜到到颍川郡去了。
最后,金侯派人找到了当时钱塘县山越人各部落当中,实力最强的钱塘大帅彭式,将钱塘县全部让给了他。
彭式答应了,不过,这个彭式的想法有些与众不同,他不想放自己在山中原本的地利优势,又不肯放弃钱塘县,故此,他同金侯安排的副将交接完防务之后,便立即派手下将钱塘县县城内的百姓全都迁居到自己的山寨之中。
后来,金珏听说此事之后,对贾诩吐槽说道,现在的敌人都不简单,连一个小小的地方山贼头目都知道百姓的重要性。
事实上,历史上记录的山越人也许就不是一个民族,而就是地方豪族纠合不肯归属地方管辖的百姓,所组成的山贼集团,只不过,整个集团在扬州各郡之中都是各自为政,比起黄巾贼都更加分散,根本就无法形成合力,故此,他们才会被孙氏一族的部下们如此轻而易举的剿灭掉。
甚至于,连后来诸葛恪那样的言过于实之辈都能够在与山越人之战中立下大功,以此确立了他当上孙权指定的顾命大臣之首的位置。
再说会金侯,他攻陷余杭县和钱塘县两县,前后花了也不到五天的时间,可是,因为兵力和运输工具限制等问题,单是运送粮食回乌程县一项任务,就足足花了他近半个月的时间。至于这两县城里府库之内的其他物资和金银财宝,金侯根本没有时间运送他们。
因此,他就干脆将这些东西都留给了严杀策和彭式。
这还是在孙暠的牵制之下,北边的朱治和南边的徐琨,以及虞翻都没有敢在这种情况下,轻易出兵袭击金侯所部兵马。
其实,虞翻的个人能力,只表现在嘴炮无敌上,他的治政能力并不算是太强,而军事能力更从来没有表现过。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