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一章 圆梦教育基金(三)

重活不是重生 樱桃洼 1457 字 9个月前

“祁神医,你对教师的要求也太高了吧。”夏雨自己也有些迷惑不解,自己的老师也不可能都达到祁景焘这种要求啊,最有学习创意的人有几个会上普通的师范院校,要上也是名牌师范大学。而这些名牌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基本上都是在各地大中专或是在城市里教高中、初中,小学,很少会去乡村中小学任教,这是事实。

祁景焘看到大家不说话,继续发表高论:“教师自己水平不行或是态度不端正,可是会误人子弟的,而误人子弟是世间大罪这一。

这些人从事教育多年,自己素质不怎么样,就应该拿出点他们上学时的笨办法——专心任事,尽心心力。既然已经吃上了教师这碗饭,就必须得认认真真,全心投入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对得起那份工资。做事就怕认真,只要认真了,

他们当个合格的小学和初中老师还是可以的。

‘圆梦教育助学基金’针对他们而设,就是给他们一个奋斗的方向。别得过且过,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去对待他们那些可怜的学生。

现在,许多人正是抱着你刚才说的,能读书看报就是文化人的思想去教育孩子们的。这种想法何其谬也,当孩子们都不懂事?古人所说的‘微言大义’还是很有道理的,我国传统的文化并不都是糟粕。在人文方面,古代的精华比现代的多多了。”祁景焘老神在在的,边喝茶边继续发表自己的高论。

“说说你的理由。”夏雨板着脸说道。

“就说最简单的蒙学教材《三字经》你们学过吧?”祁景焘似笑非笑的看着大家问道。

“我三岁就开始学了,和《汤头歌》一起学的,我爷爷教的。”牟晓玲举手。

“我也学过,还能背上会几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迁…”夏雨自告奋勇地背了几句,背不下去了。

“教之道,贵以专。听到了吗?夏妹妹,你也别为难了,回去找本《三字经》好好学学再说。你这样的,就是绝大多数国内学生对我国优秀古文化的理解水平。”祁景焘丝毫也不给夏雨面子,不客地对她说道。

“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孩子们在小学时期的语文教育是完全失败的,小学六年十二本语言课本,能学到点东西的也就是收录的那几篇古诗词和古文。许多小学语文老师还不可能讲好,讲透彻。这十二本课本,能教给孩子们的知识,也就是教会他们认些字,会读书看报而已,要说知识量,还不如一本《三字经》1504个汉字所蕴含的知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