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 编撰家谱

重活不是重生 樱桃洼 1475 字 9个月前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正是这首浓浓的《乡愁》,使得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知道余光中先生这个人,愿意去了解余光中先生的其他成就。对于绝大多数华人来说,对于余光中先生的了解也仅仅是这首浓浓的《乡愁》。

乡愁作为“人类一种难以捕捉的情愫”、无法解开的情结和回家的冲动,是中国诗歌中的永恒话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研究乡愁诗就是回望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历史,这历史就是一幅重土轻迁,“父母在,不远游”的浓情画卷;是故园家国的情怀,风物长宜的胸襟;是乡土、乡音和乡味的牵挂。

说白了,乡愁实际上就是人的一种恋旧的文化情结,留住乡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守住文化,守住我们灵魂的寄托,守住精神的家园。不是吗?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我们成长时见怪不怪,长大后却十分依恋的东西。有的是固态的、物质的,有的可能是非

物质的。这些要素都构成了一种意象。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多年以来的城市化建设,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但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地方搞大拆大建,湮没了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甚至不少极具当地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也一个个从人们视线中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所谓“地标”,很多已经看不到历史传承和中华文化的踪迹。

乡愁的寄托物被抹掉了,城市也失忆了。城市变得越来越陌生,农村也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步空心化,年轻人去城里打工,致使有的村子甚至变成了“鬼村”。

当乡愁没有寄托时,人的灵魂是漂泊的,找不到安放的地方。我们从哪里来?从老家来;魂归何处?落叶归根。

我们的家乡是祖祖辈辈生活、安葬的地方,这是一种历史形成的深厚的文化之根。因为有了这个情结,我们才会爱家乡,才会爱祖国。

很难想象,当我们真的找不到乡愁时,我们对这个城市还会有多深的感情,还会爱乡爱国吗?可见,留不留得住乡愁绝不是一件小事,是一个人能不能“把根留住”的大事。一个人一旦失去了根就是一个飘

荡的人,他的爱国主义情结就落不了地,就会变得什么都不在乎了。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了解情况,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彼此了解信任,凝聚了人心,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团结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和谐。

“亲不亲,故乡情”。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国门,足迹遍及天涯海角。有了族谱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

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