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二章慰问
方仁正没想到张孝贤此时会点到自己,说出这样的话来。本来见到他时,就是如同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想不到他还专门针对自己,让自己拿十万出来去送温暖,这不是故意让他难看吗?如果他不拿这十万,岂不是让人觉得他小气了?
但是在这种场合,张孝贤听上去可是捧他的,他要是当场发火,那就不好了。因而只好回他道:“张副会长,别说是十万,百万我也可以拿,既然是献爱心,就不能计较拿多拿少,大家拿两千也是拿,拿十万也是拿,都是有爱心的人。但是你提到让我拿十万,我觉得这有些突兀,要不这样,既然我是副会长,你也是副会长,如果我拿了十万,你不拿十万,就不大合适了,要不,我们就当场捐十万给百姓送温暖?”
张孝贤见方仁正反而将自己一军,便说道:“我没法与你相比,你是大老板,我们怎么能跟你相比呢,你拿十万最合适,其他人没法和你比。”
方仁正听了,立刻回道:“我是大老板,那谁是小老板?张副会长,你不要把大家都看低了,坐在这里的人,哪个是小老板?你张副会长资产过亿,拿这十万块钱,不多吧?而且你是前辈,搞慈善的前辈,哪能遇事缩头,不敢往前冲呢?我这人最讨厌磨磨唧唧的人了,来,我当场签支票,拿十万,一块拿吧。”
方仁正当场就从兜里掏出了支票,就等着张孝贤与他一起捐钱了。张孝贤一下子脸色变了,变的不好看了,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他就是想借着这个机会恶心一下方仁正,然后让方仁正多出一点血,可是这小子现在把他给栓住了,弄的他脸上不好看了。
“如果我拿了市政府旁边的那块地,我捐一百万都捐。”张孝贤突然这样讲了。
方仁正听了,立刻道:“今天是过来做慈善的,张副会长还要提到生意上的事吗?如果想谈生意上的事,私
下里我可以与张副会长好好谈谈。”
总会会长一看他们说来说去,要顶起来了,便急忙插话道:“张总,方总,今天一人就是两千块钱,谁也不多拿,如果想多拿的话,事后再说好不好?”
总会会长这样一讲,方仁正就不再多说什么了,支票也没开出来。张孝贤也是借坡下驴,不再多讲了。
弄出了这么一个小插曲,方仁正心里头十分窝火,本来他就想跟张孝贤理论理论,为什么村子里的人会过来找周晚晴要钱,这背后可是他指使的,而且这老小子还要搜集他的黑材料,想搞他一下子,真是可恶之极了。
一人拿出两千块钱后,总会会长就让大家一起坐车去下面的农村去。方仁正此时没有心情跟着大家下去送温暖了,可是一想到这一次的活动很有意义,去农村送温暖,他是出身农村的,还是去一下好,所以才跟着坐车去了农村。
张孝贤坐在中巴车的最前头,而方仁正则坐在了最后头,与林雪芬呆在一起。林雪芬见到他们刚才相争的样子,便悄悄跟他讲:“方总,你和张总还是一直不对付啊。”
方仁正哼了一声道:“你也看到了,他今天是故意跟我过不去,大家都是生意人,不相互团结,却是相互拆台,你说让人寒心不寒心?”
林雪芬点了点头道:“你说的没错,大家没有必要搞的那么紧张,一起出来搞活动,开开心心相互交流交流不是很好吗?”
方仁正点了点头,他忽然想到周晚晴提到工作太累的问题,并且想到当地村子老是去找周晚晴要钱的事情,如果他让林雪芬去与周晚晴合作一起经营服装厂,是不是好一些?林雪芬也是搞服装,现在让她们一起合作,正好对口,可以问一问林雪芬,看她是不是同意?
他就小声地跟林雪芬谈起这个问题。林雪芬一听,便道:“可以啊,只是不知周晚晴同意不同意,我的厂子小,
她的厂子大,她未必会同意呢。”
方仁正道:“这个你不用担心,只要你愿意就可以了,你可以把厂子搬到周晚晴那边,你们相互交流切磋,不是很好吗?”
林雪芬一听,心里非常高兴,她也想着把厂子扩大规模,可是一方面她的资金有限,同时也缺少地皮,如果能到周晚晴那边建厂,就好多了。
见到林雪芬愿意这么做,方仁正就道:“我回头和周晚晴讲一讲,一过完春节,你们就坐在一起谈谈,共同发展。”
与林雪芬一路说着话,很快就到了下面的农村了。他们没有下到县,还是呆在临海市里头,这边也有农村。
到了村里之后,村里干部过来迎接他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去了贫困户家里。他看到村里的贫困户确实是非常的贫穷,大多数是老年人,而如果是年轻的,都是那种家里小孩众多,属于超生户的那种。虽然是超生户,可是小孩子吃不上饭也可怜,因而他们属于被帮扶的对象。
看到这种光景,方仁正便觉得做慈善真的是很有意义,或许这并不能解决他们最根本的问题,可是能在春节前收到一些慰问品,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了。
到了一个村子,又去了另一个村子,结果他们一行十来人居然就到了周晚晴厂子旁边的那个村。也就是到周晚晴厂子要钱的那个村子。
村长是张孝贤的弟弟的张孝义,只是去厂子要钱,张孝义从来不出面,都是其他村干部去要。现在他们一来到这里,张孝义就带着村干部过来迎接他们。
这样一来,去周晚晴要钱的几个村干部就看到了方仁正,一时觉得不好与他相见,便急忙躲避起来。
方仁正看了看他们,心里想着他们还会不会到周晚晴那里。张孝义见了他,只是看他一眼,并没有与他打招呼,然后就带着总会会长他们去贫困户家里。